《德意志意识形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6页(1870字)

克思、恩格斯合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一部论战性着作,写于1845年秋天至1846年4月。在这部篇幅甚长的巨着中,作者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总结了理论研究的成果,第一次系统和科学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本书共分两卷。第1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共分三章: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第二、三章《莱比锡宗教会议》,分别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观点。第2卷《对各色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四、五章,分别批判德国真正社会主义者泽米希、马特伊、格律恩、库尔曼等人的观点。本书在批判各种错误观点的同时,阐发了一系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原理,内容十分丰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了的存在。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为了生活,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有食物、衣服、住房等等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才能得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规律。他们指出,人们的生产活动,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就必然要爆发社会革命。由于新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生产关系又逐渐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因而必然爆发新的社会革命。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政治斗争,无一不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制约。在人类历史上,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曾经经历过部落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封建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各种所有制的出现,都具有必然性,又都具有过渡性。资本主义也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社会制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他们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构成各个时期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其利益的形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就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德意志意识形态》写道:“……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象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8页)这个思想十分可贵,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萌芽。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概括地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没有去描绘未来的详情细节,而只是根据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分析,指出未来社会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将要消灭,国家也将消亡;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人们再也不受旧分工的束缚,劳动将成为真正自主的活动,每个人的天资和才能将会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系统和科学的表述。因而这部着作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在苏联首次全文发表,这时距离该书写成已经86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