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9页(1242字)

克思着。第一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着作之一,1847年7月出版,是《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一书的简称。

19世纪40年代中叶,马克思已经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致力于工人政党的组成。1843-1845年,他在巴黎居住时,曾与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有过交往,帮助蒲鲁东学习黑格尔哲学。1846年夏,马克思建议蒲鲁东参加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遭到拒绝。蒲鲁东明确表示反对采用革命手段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不久,蒲鲁东在巴黎出版《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第1-2卷,系统宣传自己的理论和改造社会的“宏伟计划”。马克思看到这本书后立即指出:这是一本坏书,是一本很坏的书。为了反驳蒲鲁东在书中散布的谬论,马克思于1847年初用法文写成《哲学的贫困》。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两面性。他是一个小资产者,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判共产主义,经常在资本和劳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

构成价值论是蒲鲁东经济学的基础。《哲学的贫困》指出,构成价值论不过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拙劣翻版,以构成价值论为出发点反对工人提高工资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蒲鲁东反对工人组织工会的主张,则是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马克思在与蒲鲁东的论战中,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更替。马克思写道:“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页)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资料,而且包括劳动者。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初步形成。他指出,价值起源于生产和交换的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劳动的产品,只有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即在生产具有社会性,而劳动还不是直接社会劳动的时候才成为商品。因此,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在这部着作中,还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点。虽然这时马克思还借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商品”、“劳动价值”等概念,但已给予全新的内容。他指出,“劳动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购置和使用这种商品,可以获得劳动剩余。在雇佣劳动制下,一些阶级日益富裕,另一些则死于贫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产生两重结果: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马克思这些深刻的思想,后来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