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54页(3440字)

列宁着。是作者批判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唯心主义思潮——经验批判主义亦称赫主义,捍卫党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于1908年在日内瓦写成的重要哲学着作。

在这部着作中,列宁全面地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及其外国哲学老师们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他又系统阐述、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全书正文共六章和一个结论。正文前有《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和《代绪论》;正文后边有《第四章第一节的补充》。

《第一版序言》交待了写作本书的目的。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以巴扎罗夫、波格丹诺夫等人为代表的哲学修正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攻击、篡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偷运马赫主义。这部着作就是为了揭露这些人的反动企图和反动理论而写的。列宁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探索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的晃子下发表一种非常混乱、含糊而又反动的言论的人们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

《第二版序言》说明了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希望它作为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介绍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中所得出的哲学结论的参考书,将有所裨益。

《代缩论》的标题是《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在1908年和某些唯心主义者在1710年是怎样驳斥唯物主义的》。从标题即可看出代绪论是要揭露经验批判主义同英国主教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本质和共同手法。1710年贝克莱就集中攻击唯物主义的基石——“物质”,认为只要把“物质”攻掉了,唯物主义就完结了。他坚决反对“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不过是“感觉的组合”,离开感觉的“物”是不可能的。经验批判主义者则认为“物”不过是“经验符号”。二者的论调如出一辙。不可知论者休谟也把“知觉”看成是“我们的唯一对象”,所谓“物”不过是“知觉的集合”。与此相反,所有唯物主义者都反对上述论调,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第一章到第三章的标题都是《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显然,列宁是从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中揭露经验批判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的。

第一章揭露了经验批判主义及其国外哲学老师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这些人都企图躲避唯心主义的称号,说自己的哲学是超越了唯心、唯物之上的“自然科学的哲学”。但他们在解决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时,都无例外地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否认物质第一性,认为物质不能离开精神(经验等)而存在。马赫的“世界要素”说,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说,都是用“新名词”论证“物是感觉的组合”这一唯心主义的旧结论。他们打着“最新自然科学”的旗号,却不尊重人们的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成果,连人必须用头脑思维、地球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样最起码的科学结论都违背了。他们还无耻攻击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嵌入”说。列宁指出,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必然走到唯我论和信仰主义的荒谬境地。与此相反,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狄慈根在内的所有唯物主义者,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都把它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前提。列宁指出,有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另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这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们是追随唯心主义路线,而反对唯物主义路线的。

第二章着重揭露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对恩格斯的以实践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篡改和歪曲,揭露他们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本质。同时,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

(一)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①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其他说法都是怪论。③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实的知识。

(二)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

(三)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四)关于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列宁认为承认被反映者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就是承认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无非是指正确认识中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说的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前者是指真理内容的绝对客观性和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后者是指获得正确认识的条件性和认识能力具体实现的有限性。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

(五)实践标准的唯一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实践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当时的实践既不能完全证实也不能完全驳倒人们当时的认识,所以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但是,现在不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将来会被证实或驳倒,因而实践标准还是确定的。

第三章是前两章的延续,着重分析对“经验”概念的不同理解,批判唯心主义的“经验”观和普列汉诺夫的错误,同时批判马赫主义者在“世界统一性”、因果性和必然性、时间和空间、自由和必然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不可知论的观点。

第四章主要是从经验批判主义对康德主义的态度、对“经验符号论”的看法,同内在论者的关系、对杜林的态度、对狄慈根的态度等方面进一步揭露其唯心主义实质。

第五章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指出了从这些成果中应当作出的哲学结论。在这一章里,列宁着重分析了掌握唯物辩证法对于自然科学家的极端重要性。

列宁指出:物理学危机主要是因为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造成的。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是物理学的一大进步。它突破了传统物理学关于物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理论,并没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子是可以分割的,但原子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物理学家们反对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反对它的片面的“机械性”是对的。但是,他们因而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就错了。他们在否定迄今已知的元素和物质特性的不变性时,竟否定了物质。他们在否定一些最重要的和基本的规律的绝对性质时,竟否定了自然界中的一切客观规律性,竟宣称自然规律是单纯的约定、“绝对期待的限制”等等。

列宁指出:原子的可分性、元素的可变性、电子只有电磁质量而无别的质量,等等,不但没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反而再一次证实了它。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任何关于物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科学原理都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性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界限;运动若的物质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在我们看来似乎和它不可调和的另一种状态,等等。

第六章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历史唯心论,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统一整体的着名原理,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的原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