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3页(1194字)

简称《易》,与解释经文的《易传》统称《周易》。中国古代卦书,儒学重要经典之一,中国最早的哲学着作。关于《易经》的写作年代,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司迁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记》)即由传说中的圣人伏羲氏画了八卦图形,周文王八卦相重演为64卦,并写了解释卦象的卦辞和爻辞。据今人考据,《易经》未必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殷周时期卜筮着作的总成。从《易经》卦、爻辞中所包含的历史事实推定,其成书时间约为西周初年。《易经》由“象”和“辞”两个部分组成。“一”和“一”两种基本符号构成一切图象的基础。三组“一”、“一”符号排列组合构成了八卦。名称是:乾(三)、坤(三)、震(三)、巽(三)、坎(三)、离(三)、艮(三)、兑(三)。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八卦相重构成64卦。“辞”包括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对卦象进行具体解释。算卦时用50根蓍草在手中搬动数次,取得应定卦象,并据此查找卦爻词判断吉凶。

《易经》是一本卜筮之书,但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人许多朴素辩证法思想。首先,矛盾对立的思想。用“一”和“一”两种符号概括宇宙间复杂多样的矛盾和对立。“一”代表刚阳向上的势力,“一”代表阴柔向下的势力。这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和变化的根据。凡两种势力有“交感”的卦象便是吉。如泰卦();没有“交感”便是凶,如否卦()。其次,变化发展的思想。在许多爻词中,初爻不吉,中间几爻吉,最后一爻又不吉。如乾卦“初九,潜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龙的形象比喻事物由小到大,由潜到见,由跃到飞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到极端,便会走向反面。再次,矛盾转化的思想。“泰、小往大来,吉,亨。”“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最后,矛盾转化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联系的思想。如履卦,“履尾、不咥人,亨。”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人不惧怕老虎,抓住老虎尾巴,便不会被吃掉,故吉。相反,自己看不清、脚又跛。还去抓虎尾便凶,可见人的能动活动对于事物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易经》中的辩证法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其中记载的许多历史事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据《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记载,《易经》在春秋时期便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儒学门人为解释《易经》作了《易传》。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研究、注疏《易经》的书汗充栋,卷帙浩繁,形成一门独特的学科——“易学”。同时,《易经》的译本已流传海外,引起许多外国学者的兴趣和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