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4页(1124字)

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着名军事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用为将,率弱小吴军攻破楚国。其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着作。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中许多基本规律,被历代军事家尊为“兵经”。曹操、杜佑等11人曾为之作注。今人郭化若将军有新注本。近代以后被译成英、日、俄、德、法等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受到外国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高度赞扬。该书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

孙武坚持在战争中实事求是地研究影响战争的各种因素。他认为“天”不是主宰宇宙的人格神,而是“阴阳、寒暑、时制”(《孙子兵法·计篇》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篇名)等自然条件。他反对在战争中搞求神问卜等迷信活动和凭主观臆测的瞎指挥,“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用间篇》)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是否能够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战略、战术的全面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篇》)这一着名论断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军事科学的范围,具有一般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在分析战争形势时,他认为各种客观条件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善于认识、利用战争中形势变化的人才能够取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他列举了战争中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治乱、勇怯……等许多对立的范畴,并认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战争中形势的变化是由于诸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转化引起的。他特别强调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转化。“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形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选择优秀的将帅创造有利于我的军事形势。如“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虚实篇》),“避实就虚”(《军争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计篇》),“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牢牢把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孙武作为剥削阶级的军事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在谈到人的能动性时,只讲将帅的能动性,对士兵则主张“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若驱群。”(《九地篇》)暴露了他看不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另外,他总结的一些战术原则,如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军争篇》)未免过于绝对,可能引向形而上学。

上一篇:《尚书·洪范》 下一篇:孔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