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临床普外科手册

循环系统的监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101页(1989字)

【监测项目】

1.心率与心律:可用听诊器听诊,同时注意心音及杂音的变化。最好用心电监护仪监测,以便对心律失常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心率应控制在120次/min以下。心率过快,易致心输出量下降及心肌劳累。

2.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监测血液动力学的基本指标之一,一般可用袖带式血压计测定,其缺点是不能连续测压,且当有明显的外周血管收缩及低心输出量时,该法可能不很准确。必要时需行动脉插管直接测压法,可经桡动脉、股动脉或足背动脉插管测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压力波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排血量的高低,压力导管应接三通开关,以便用含肝素的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防止血栓形成。该法属创伤性监测,可出现血栓、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需注意预防。

3.中心静脉压(CVP):通过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测定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即中心静脉压,可监测血容量、静脉张力和右室充盈压,有助于判断血容量及心功能状态。CVP降低常提示血容量不足;CVP增高见于心力衰竭、心包填塞、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张力性气胸等。

4.房室压:可用心导管直接测得,是监测心功能的最可靠依据。右心衰时,右室舒张末压力升高,左心衰时,左室舒张末压力升高。

5.肺动脉导管监测:将肺动脉血流导向气囊导管(SwanGanz导管)自颈静脉或贵要静脉插入,经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直至肺毛细血管楔入部位。可同时测得中心静脉压(CVP)、右房压(RAP)、肺动脉楔压(PAW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从而全面判断左、右心功能。自肺动脉抽取混合静脉血,测得之氧分压,对评价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6.血流量:常用指标有每搏量(SV)、心搏排血量指数(SVI)、心排血量(CO)和心脏指数(CI)等,是反映心脏血液动力学状态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既往主要采用Fick法、染料稀释法、热稀释法、放射性核素法等,现主要采用超声心动图、心阻抗图等间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无创、可多次重复及连续观察等优点。

7.外周血管阻力:又称后负荷,后负荷增高表示外周血管痉挛,心脏负担增加。持续性后负荷增高,将会导致心力衰竭。

【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监护】 外科危重患者一旦出现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如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等,若处理不当,则死亡率极高。故需严密监视、重点护理,并作及时而正确的处理。

1.休克: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原因很多。在外科监护病房常见原因有:①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大量出血、失水、高热患者;②感染性休克,见于胆道感染、腹膜炎、败血症等;③心源性休克,常继发于术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包填塞;④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

(1)休克的监护:休克患者除测量肢端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脉压外,需监测CVP,有条件时还可通过Swan-Ganz导管测定右心房压、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从而得出体循环阻力、心排出量及心脏指数。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脉压下降明显,感染性休克脉压常无明显改变。根据血液动力学监测,可将休克分为:①暖休克(高排低阻型),其特点是体循环阻力低,中心静脉压高及心脏指数高;②冷休克(低排高阻型),其特点是体循环阻力高,中心静脉压及心脏指数低。

(2)休克的治疗原则:休克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全身组织的循环功能、纠正缺氧、恢复及维护机体的正常代谢。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注意心、脑、肾、肺的功能,给予氧气吸入,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积极寻找引起休克的原因并予以去除;对不同类型的休克,针对其病理生理变化给予不同的治疗。

2.心律失常:外科危重患者的心律失常比较常见,因此必须持续严密监测心电图,同时应立即采用药物、电击复律等方法及时加以纠正。心律失常的诊断依赖于心电图,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窦房传导阻滞,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做积极的紧急处理。

上一篇:输液 下一篇:临床普外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