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28页(1185字)
【生卒】:638—713
【介绍】:
亦作惠能,俗姓卢。禅宗六祖,唐代着名宗教改革家。原籍河北,出生在广东新兴。出身“低贱”,据说原是一不识字的樵夫,24岁投奔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充作伙头僧。在弘忍传衣钵时作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行由品》)因其道出了佛教“万法皆空”的“真谛”,深得弘忍赏识。因惧首座神秀迫害,得衣钵去南方传法,世称南宗。后世在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禅宗学说主要为慧能所创。其思想由弟子法海等人编成《六祖坛经》。
唐代,由于门阀士族的失势和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人们对佛教内部等级森严、仪式复杂、教义繁琐的形式日趋不满,佛教正在丧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出身社会下层的慧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采取“直证本心”、“顿悟成佛”的简单法门,以简胜繁,重振佛教的旗鼓。他紧紧抓住主客体这对哲学的基本范畴,宣传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般若品》)例如风吹幡动,在他看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行由品》),万法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不仅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佛国天界,真如本性也存在于人们心中。“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机缘品》)世人无分贵贱贤愚,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因此宗教修养不需要苦行,不用出家,也不必向往西方天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疑问品》)名为禅宗,他连坐禅都反对,“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顿渐品》)人只要能自返本心,便可“顿见真如本性”。在修养过程问题上他主“顿”反“渐”,提倡“顿悟成佛”。他讲“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同上)迷悟与成佛仅在一念之间,苦难的现世与美好的天国仅有一心之隔,以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就是这样最廉价地抛售天国的入门券,把僧侣变成了俗人,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极大地扩大了佛教对下层人民的影响。唐武宗灭佛事件,即“会昌法难”(845年)以后,其它以读经和修养为主的宗教流派基本失传,唯有禅宗一家独盛。宋代以后,“禅”和“佛”几乎成了同义语,影响遍及东亚。
禅宗是纯粹的中国式佛教流派,其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又启迪了以后的陆王心学。禅宗的兴起说明,只有与中国国情和民族心理相结合的外国文化才能在中国生长壮大。另外,慧能的宗教改革简化了佛教理论,扩大了信徒队伍,但也降低了佛教哲学的理论价值。禅宗以后,佛教日趋从思辨转向了信仰,逐渐失去了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