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29页(895字)

【生卒】:768—824

【介绍】:

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以提倡尊儒反佛而着称于世。着有《韩昌黎集》,其中《原道》、《原性》、《原人》、《谏迎佛骨表》等篇是他的哲学代表作。

唐代,由于寺院经济的急剧增长,僧侣地主集团与世俗地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地主阶级内部反佛呼声日高,韩愈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从社会伦理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抨击佛教。从儒家传统伦理观念出发,他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必须与“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的一致。佛教徒的宗教修养是一种摆脱现实苦难的个人解脱,丢弃了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他指出:“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原道》),不利于巩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因而他反对把佛教凌驾于“先王之说”之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概括成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道统”从、禹、汤、文、武、周公传至孔孟,孟子没而道统失传,故有玄学、佛学之兴。他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打起了重新振兴“道统”的旗帜。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原道》),“道”以“仁义”为核心,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以儒家经典为教育人民的唯一根据,以“礼”束缚人民的行为,以“乐”缓和阶级矛盾,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以“政”统治广大人民。君臣、父子、夫妇在宗法等级剥削制度中各有其不可改变的地位。“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同上)他基本说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劳动人民如果不尽义务就要“诛杀”。佛教的个人解脱方向恰恰是违背了圣人规定的权力义务关系,故在当禁。韩愈的“道统”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与印度文化交融过程中以中国文化为主的要求,是宋明“道学”以儒家为主,兼融佛、道,三教合一的封建统治思想产生的先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