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60页(1221字)
【生卒】:1873—1929
【介绍】:
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光绪举人,曾拜康有为为师。1896年在上海办《时务报》宣传变法维新的主张。1897年以六品衍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先后主编《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君主立宪和保皇主张,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敌。辛亥革命后组织进步党,出任袁世凯的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后联络蔡锷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堕落为依附北洋军阀的政客。他曾经向国内介绍过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学说,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但“五四”以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着有《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等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的着作由后人收入《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早年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积极宣传者。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自然到社会没有不变化的。“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通议》)社会历史的变迁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变亦变、不变亦变”,但自觉变法可以“保国”、“保种”、“保教”,被动的变化则将丧失自主权,受人奴役,当人牛马。他以此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和迫切性。他抨击封建君权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指出“能兴民权断无可亡之理”(《湖南时务学堂课艺批》)。他提倡“人人有自主权”的人权思想,指出国家不是“君相之私产”,而是“国民之公器”,历代封建君主都是“民贼。”(《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他明确主张中国必须学习“西学”、“西政”,即用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代替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不过,梁启超主张的变法也是软弱的改良,他宣传只有“渐变”的庸俗进化论,认为“革命者最险之着,而亦最下之策也。”(《变法通议》)这种思想成为他以后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根据。他更以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学说,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实现于今日之中国。”(《复张东荪论社会主义运动》)用鼓吹“劳资协调”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观上,他宣扬“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历史为少数伟大人物之产儿”的英雄史观。他的出发点是“历史纯为个性发挥之制造品”,“心理之发动,乃极自由而不可方物”(《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历史唯心主义。在世界观上,他大力赞扬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吾国之主学,唯心派也。苟学此而有得,期其人必发奋刚毅,而任事必加勇猛,……心学者,是宗教之最上乘也。”(《宗教家和哲学家之长短得失》)他与其他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相似,也是借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来鼓励人民的革命精神,这便注定他们推行的改良运动是软弱的、不彻底的。并为他们变法失败后的堕落留下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