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62页(1580字)

【生卒】:1889—1927

【介绍】: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克思主义宣传家、史学家、哲学家。早年就学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接触“新学”。1914年去日本留学,组织“神州学会”,从事反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民主运动。1916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晨钟报》和《新青年》编辑,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和该校图书馆主任。十月革命后开始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在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着名论文。1919年与胡适进行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920年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工作,在中共第二至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积极参加国共合作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6年领导北京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示威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屈。4月28日壮烈牺牲。其着作解放后编为《李大钊选集》。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李大钊在宇宙观上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他否定一切对宇宙宗教的、唯心的、超自然的解释,认为宇宙是“于空间为无限”,“于时间为无极”的自然界。宇宙间、社会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新旧思潮的激战》)新陈代谢是世上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他呼吁青年变衰亡的中国为青年的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传统儒学循环退化的历史观,认为那些保守的“怀古派”们不过是“丧失未来”的可怜虫。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与宪法》)。儒学的一套完全不适合今日中国之用。不过,当时他本人的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盖文明云者,即人类本其民彝。(《民彝与政治》)这种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民彝”是一种抽象的人民本性,是一种意识的东西。

十月革命以后,他钻研马克思主义着作,重点向青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联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他基本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自有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他批判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历史观,认为“伟人的历史观,圣贤的历史观,王者的历史观,英雄的历史观,道德的历史观,教化的历史观,均与神权的历史观,天命的历史观,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历史观指导下写成的史书,只是“权势阶级愚民的器具,”(《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只是“历史的材料,而不是历史。”(《研究历史的任务》)史学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研究编写历史。在人生观上,针对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实用主义人生观,指出“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主义。”(《再论问题与主义》)他鼓励青年把崇高的革命理想与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相结合,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自己的一切。他自己就实践了这一光辉的誓言,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学习的楷模。

李大钊是中国哲学史上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标志着中国旧哲学的结束和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上一篇:梁启超 下一篇:李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