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21页(2400字)
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康福斯(MauriceCornforth)的一本重要哲学着作,由作者在英共伦敦区党委员会主办的党校和哲学讲座的讲稿基础上撰写而成。原书分三卷,1952-1954年陆续在伦敦出版。第一卷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第二卷是《历史唯物主义》,第三卷是《认识论》。后来作者应苏联外国书籍出版局请求,把三卷合为一册,在莫斯科出版。出版时作者对原书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并为俄文版写了序言。在50年代中期,我国已将原书三卷分别翻译出版,作者还为第二卷中译本写了长篇序言。《辩证唯物主义》这本书,就是作者修改后的三卷合为一册的中文译本,1958年出版。
书中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简明扼要的论述,每章开头有提纲,每卷末尾有结论,通俗易懂,适合一般初学者学习参考。在当时,这本书对我国哲学界、特别是对哲学教学起过一定作用。
第一卷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上下两编。上编对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作了阐述,明确肯定辩证唯物主义是“表达工人阶级的革命世界观的哲学”,是一种“人民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和实践的哲学”。而唯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保守力量”的思想体系。特别突出的是,作者从哲学史的角度论述了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对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同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着重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机械唯物主义对人的看法是十分抽象的,每一个人都被看成具有天赋的某些固有本质、属性与权利的社会原子”。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了这种看法,从而把社会主义看作是“适合于人性要求的制度”,不懂得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编在讲述辩证法时,分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特别引人注目地阐述了矛盾规律。作者反复引述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如事物发展是“通过对立的统一与斗争而发生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质变的外因和内因”,“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等,都分别列为专门一节加以讲解。书中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时说:“这一原理曾经由毛泽东主席在其《矛盾论》一着作中着重地加以指出,他在这部着作里对于这个概念作了现时在马克思主义着述中最为完备的探讨”。
第二卷包括“一般原则”、“社会是怎样发展的”和“社会的未来”三编。作者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把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关于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规律的一般理论”。这种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角度去阐述唯物史观的写法,不无新颖之处。这一卷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社会上层建筑和阶级统治的基本原理。作者在初版中引述了斯大林的较多论点,1958年译为中文时,作者根据苏共二十大精神,在特地写的序言中作了批评性纠正。
第一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原书大部分是根据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其叙述方式可以概括为三点:(1)社会是按照“客观规律”而发展的,就是说,有一种预先注定的经济发展;(2)这种经济发展又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发展;(3)这些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一般社会发展。作者在中文版序中认为,这种叙述方式“仍然是在‘作用与反作用’的机械概念的框子里打转,而把全部历史发展当作一种宿命论过程”。宿命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科学预测能力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对于历史过程的预测的一种体系,而是一种了解和控制的理论工具”。它主要是指出人类社会活动是怎样在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发展的,提出人类在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中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和宿命论的界限。
原书依据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本规律的论述,对“意识的反作用”作了客观化的理解。如在谈到社会主义基本规律时说:“这个基本规律是通过社会在目的上有意识的”去实现的。“在社会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化,意味着社会的全部发展愈来愈多地被放在有意识的控制之下”。作者中文版序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社会意识”当成了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和“力量”。这是产生“个人崇拜”的一个思想根源。书中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时,着重强调了三点:(1)加紧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一切政府和行政工作都必须实现由上至下的民主化;(3)进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作者看来,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不同时期、各个国家重复的一个政治事件,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原书把社会主义革命当作一个政治事件是不恰当的。
第三卷包括“精神的本性和起源”、“概念的发展”以及“真理与自由”三编。本卷主要是讲认识论问题,但把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聚在一起”放在这里加以阐述。作者认为这样便于反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也能体现一切知识来源于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原理。作者在“认识论”的卷头语中说:“认识论研究关于概念问题”。“它试图一步一步地探求这一过程,从它在简单的条件反射中开始,直到人的知识和人的自由之发展。从条件反射到人的自由——这就是我们试图探求的途径”。因而书中对于意识、精神的生理基础谈得比较充分,而对社会活动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谈得就不足;对概念的逻辑过程谈得较细,而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动力、目的和标准,则谈得较少,作者没有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加以着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