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58页(1764字)

【生卒】:1775—1855

【介绍】:

清代政治家、经济思想家。字慎伯,号倦翁,出生于安徽泾县的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家境贫寒,曾亲自租地种菜,从事过一段农业劳动,18岁离家外出作塾师。嘉庆十三年(1809)考中举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东南地区做封疆大吏的幕僚,对当时的水利、赋税、漕运、盐务、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掌故十分熟悉。

包世臣是坚决反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者。在鸦片战争期间,他极力抨击妥协投降论调,持主战态度。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侵略行径和清朝官僚的卖国媚外的勾当,一再表示义愤。

包世臣的着作大部分收入他自编的文集《安吴四种》之内,其中《中衢一勺》和《齐民四术》两种,都有相当部分是论述经济问题的。

包世臣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经济思想归纳如下:

“好言利”、“富在农”的思想。包世臣以儒家自居,却蔑视“罕言利”的传统教条。自称生平所学大半在于“好言利”,主张节工费、裁陋规、兴屯田、尽地力,“收奸人之利,三归于国,七归于民。”(《答族子孟开书》见《安吴四种》卷二十六,以下只注篇名)他所指的“奸人”,即权贵势豪、贪官污吏、垄断商人。指责这些人的巧取豪夺,是“速贫之术。”(《说储上篇前序》)他在《〈读亭林遗书〉(日知录)》一文中,表述了不满于朘削、中饱的时弊和急切要求改革的心情:“予少”“以食贫居贱知民间所疾苦,则心求所以振起而补救之者;稍长,困于奔走涉世事,读官书,则知求所以致弊之故而澄其源。”包世臣从传统的“民食为本”观点出发,认为“天下之富在农而已”(《说储上篇前序》),因而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反对封建士大夫“鄙夷田事”的态度。他很重视农业技术,在《齐民四术》中,有相当篇幅论述农业技术问题。他还十分重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出“庶为富基”(《庚辰杂着二》)的人口观点,反对“生齿日繁,地之所产不敷口食”的观点。包世臣对于封建统治者残酷肉农民的罪恶,给于大胆地抨击和表示强烈地愤慨。

“本末皆富”是包世臣经济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他从事改革的出发点。他主张“富在农”,但不赞成“重本抑末”的封建正统思想。他认为,“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说储上篇前序》)他主张顺应“近世人心趋末富”的趋势,将“末”视为“本”的补充,提出“本末皆富”的论点,并誉之为“此千古治法之宗,而子孙万世之计也。”(《庚辰杂着二》)

包世臣从“本末皆富”的观点出发,在漕运、盐政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方案。他十分重视商业和货币因素的作用。在改革漕运方面,他主张雇用商船由海道运漕粮,取代传统的依赖官府由河道运漕粮的做法。他认为雇用商船海运南漕好处甚多,诸如海运便,官费省,仓米增,防科敛,利船商,纾民困等等,可谓“一举而众善备焉。”(《海运南刍议》)在改革盐政方面,包世臣的主张是:废除“纲盐”,实行“票盐”,也就是以普通商贩的自由运销,取代“纲盐”对盐运销的垄断特权。在“纲盐”制度下,封建官商勾结,不断采用增税加价手段谋取暴利,造成贩私盐之风猖獗,致使贫困百姓被迫食淡,也直接影响了封建朝廷的的财政收入。实行商人凭票运销食盐的制度,对于克服“纲盐”制度下的弊端,是有一定进步作用的。

包世臣对于货币和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主张,具有保守色彩。在货币制度上,他为了解决因鸦片输入造成的“银荒”,提出以制钱为计算单位,发行纸币,幻想能以国家法令改变“以钱从银”为“使银从钱”,即所谓“夺银之权”。在外贸方面,他奉“天朝无所不有”,主张“绝夷舶”;但主张中国商人可出口大黄、茶叶,以保全生活在“蛮荒之地”、“瘴疠之乡”的“夷民性命”。他对于中国沿海一带手工业受到外国进口商品(主要是纺织品)的打击而趋于衰落,是较为敏感的。

上一篇:洪亮吉 下一篇:《钱币刍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