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88页(1422字)

【生卒】:1889—1927

【介绍】:

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建党时期的重要领导人。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1914年在东京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1915年参加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被推为留日学生总会文牍干事,起草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卖国条约。次年5月回到上海,继续反袁斗争。1916年7月到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不久辞去。次年1月参加《甲寅》日刊的编辑工作。

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KVISM的胜利》等几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运动的序幕。同年12月,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与北大学生的进步社团保持密切的联系,成为五四爱国政治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不久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的公开信,批驳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7月起改任北大教授,先后在北大、女高师、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开设“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同时期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论文,着重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并运用于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在北京会见李大钊,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4月介绍维金斯基等去上海会见陈独秀。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领导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等地开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团体,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还派人到天津、济南、唐山等地,帮助建立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

党成立后,李大钊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负责人,领导了北方工人运动,发动京汉、京奉、京绥铁路工人和开滦矿工的罢工斗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到来。

1922年8月出席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拥护共产国际关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的决定。1924年1月在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报告。是年冬回国,积极领导北方人民开展以召开国民会议为中心口号的大规模群众革命斗争。这期间他为领导北方农民运动,在军事上推动冯玉祥和国民军倾向革命,策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作了大量工作。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至第四届中央委员。主要着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

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上一篇:陈独秀 下一篇:蔡和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