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枯宁,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29页(1436字)

【生卒】:1814—1876

【介绍】: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第一国际时期的阴谋家、野心家。生于俄国提威尔省一个贵族家庭。1828年进彼得堡炮兵学校,1833年毕业后当军官。两年后去职。1836年到莫斯科上学,热衷于黑格尔哲学。在此期间与赫尔岑、别林斯基等相识。1840年6月,在赫尔岑等人资助下来到欧洲,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尤其是蒲鲁东主义的影响,发表文章、演说,抨击沙皇制度。1844年12月,沙皇政府缺席判决剥夺他的官职和贵族称号。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参加过布拉格起义和德累斯顿起义。1849年5月,被萨克森王国政府逮捕,判处终身监禁。1851年被引渡回国。关押期间,两次向沙皇忏悔,表示要“用汗和血来洗刷我的罪行”,乞求宽恕。1857年减刑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脱,经日本、美国到达英国,参加赫尔岑创办的《钟声》编辑部工作。由于在革命性质和策略问题上的分歧,二人最后决裂。1864年11月,在伦敦会见了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在取得国际的文件后,表示要到意大利去开展有利于国际的工作。但年底到达意大利后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在佛罗伦萨组织秘密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国际革命协会”,发表《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国际革命协会的纲领》等,宣传“无条件地排除任何权威原则和国家的必要性”,提出要“彻底废除任何官方的宗教”、“废除阶级、等级和任何差别”、“废除和消灭……国家”、“取消一切国立大学”,“建立以自由、理智、正义和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形成了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论。1867年秋到达瑞士,参加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与自由同盟”,充当其中央常务委员。1868年秋,该同盟在他鼓动下向国际工人协会提出缔结攻守同盟的建议,遭到拒绝。9月,他在向该同盟提出“废除继承权”、“各阶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平等”的纲领被拒绝后,以“与资产阶级决裂”的名义退出。其后在日内瓦建立了完全反映其观点的半秘密、半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不久,他要求该同盟作为集体会员加入国际工人协会,遭拒绝后又表示愿意解散同盟加入国际。他耍弄欺骗手腕,实际上其组织仍保存着,并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地加以发展。他还拒绝向国际总委员会提供每个支部的所在地和人数。1870年9月,在里昂领导武装暴动,宣布成立“法兰西中央救国委员会”,发布“废除……行政的和政府的国家机器”的命令,拒绝在市政厅周围布置警卫,结果资产阶级国民自卫军只用两个连便将其粉碎。巴黎公社失败后,他歪曲公社经验,说它的失败是由于“对政权的迷信”,相信了“专政的拯救作用”;并攻击总委员会,说它“亲德意志”、“没有支持巴黎运动”,在国际内部加紧了分裂活动。1871年9月举行的国际伦敦代表会议,谴责了他在瑞士制造的分裂,责成汝拉地区各支部加入总委员会承认的罗曼语区联合会,同时批判其放弃政治活动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巴枯宁进行反扑。同年11月12日召开汝拉各支部代表大会,发表通告反对伦敦代表会议决议,宣布要同总委员会的“权威主义和专政”进行斗争。1872年9月,在国际的海牙代表大会上他被开除出国际组织。会后他建立“反权威主义国际”,拒不承认海牙大会决议和新选出的总委员会,走上公开分裂的道路。后来,他两次声明退出政治舞台,但还参加和指挥了意大利博洛尼亚暴动。1876年1月在日内瓦去世。主要着作有:《上帝和国家》、《社会革命》、《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