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80页(1545字)

【生卒】:1600—1682

【介绍】:

字鲁屿,号水,浙江余姚人。父亲朱正,当过总督漕运军门,九岁丧父,后为贡生。看到明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便感到科举制度是追求利禄之道,从而批判了官僚政治制度。1644年明亡,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士英等奸臣执政,曾征用他,他断然拒绝。他奔走于日本、安南、暹罗等地,从事抗清活动。他曾帮助王翊在四明山聚义练兵,又和张煌言等收复舟山,这些活动都失败了,他又从交趾到金门,参加郑成功、张煌言会师长江抗清的活动。结果失败,他便逃亡日本,长期客居于日本。日本长崎的安东守约和他成为朋友,后日本国宰相、水户邦邦侯德川光国将他聘请到东京为宾师,他公开进行讲学活动,受到日本学者的尊敬。德川光国编写《大日本史》以“尊王一统”为宗旨,对日本的改革有直接影响,德川光国的思想来自朱之瑜。他居日本二十多年,为中日两国文化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他反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提倡务实而重事功。他的着作由日本稻叶岩吉编成《朱舜水全集》,1913年马浮重订为《舜水遗书》二十五卷。他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写了《阳九述略》着作。认为明亡是由官僚士大夫统治集团所造成。封建士大夫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图谋私利、搜刮朘削,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科举制,使得“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豪右之侵渔不闻,百姓之颠连无告,乡绅受贿操有司狱讼之权,役隶为奸广暮夜苞苴之路。”(《遗书·阳九述略》)他说明亡的原因是失掉民心,民心向背决定一个朝代的存亡。“百姓者,分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神,其心既变,川决山崩。”(《遗书·阳九述略》)官僚士大夫剥削、压迫农民,结果,农民起来反抗。他还是咒骂农民起义是“流寇”,但他又一定程度上同情农民的遭遇,要求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他对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掠夺和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指出均田免役是一种欺骗宣传,“得国之后,均田不可冀,赋役不可平,贪黩淫污,惨杀荼毒,又倍蓰于缙绅之祸哉!”(《遗书·阳九述略》)他要求团结各阶层力量、群策群力,推翻清朝贵族的统治,反映了地主阶级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立场。他很重视民生,认为衣食足而后礼义生。养和教两个方面,“养处于先”。人民要有饶裕的生活,礼义教化才能淳厚,人民要有饶裕的生活,则必须勤于农工之事,即发展生产。他还重视“更化善俗”,提倡爱民,实行仁政。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他人皆当爱皆当敬也。”(《遗书》文集卷三)就是说,对老百姓要当人看待,人人都应相敬相爱,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遗书》卷二十五)他的教育思想,一是提倡尊王爱国,二是主张培养对社会改革有用的人才,反对脱离实际的经生之学,提倡经国利民的经世之学,他批判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遗书》卷九),这种空谈,对社会毫无用处,只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他说:“巨儒鸿士者,经邦弘化,康济艰难者也。”(《遗书》文集卷五)他的思想对日本影响很大,如对德川光国、安积淡泊、安东省庵、山鹿素行等人,而他们对后来明治维新发生了影响。辛亥革命前后,朱之瑜的思想在中国的进步青年中发生了极大影响。梁启超说:朱舜水抗清的话,“这类话入到晚清青年眼中,象触着电气一般,震得直跳,对于近二十年的政治变动,影响实在不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7册第84页)鲁迅回忆说,当清朝末年,留日的青年,专意搜集明末逸民的着作,抄写出来,印了,输入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其中便有朱舜水集(参看《坟·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第318页)。朱舜水的思想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