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00页(973字)

【生卒】:1893—1980

【介绍】:

当代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定者,中国边疆与民族史、民族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倡导者。苏州人,曾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21年开始编《辨伪丛刊》(1930年、1934年先后出版,1955年汇印为《古籍考辨丛刊》)。1923年主持了一场古史大论战,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誉之为“的确是个卓识”。1926年集双方论文为《古史辨》第一册,写了长篇《自序》。到1941年编至第七册,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疑古学派。他的精密考辨,动摇了传统的古史体系。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需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求进步。他起的作用是在学术领域内扫除了障碍进步的封建偶像,使中国古史研究从封建雾霾中解放出来,为开展科学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1933年《古史辨》四册序言说,他是在为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准备坚实基础。考古学者徐旭生认为,1949年以前的三十多年间,古史辨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史学界,各大学讲坛几乎全被此学派所掌握。苏联越特金赞誉此学派“为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学奠立了第一块基石”。顾颉刚还肆力研究历史地理古籍《禹贡》和《山海经》。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1937年因日军进攻停刊(共81期)。其重点在针对侵略而研究边疆及各民族史地,以此建立了历史地理学科,培养了这门学科的第一代学者。1939年创办《边疆周刊》,1940年组建中国边疆学会,推动此项研究。为了印证古史,他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面做出许多卓有成绩的研究(如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强,他主编抗敌爱国的民间文学形式的小册子六百种达五千万册,并在日本进攻时投身到边疆民族中去。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古史要籍《尚书》、《廿四史》、《资治通鉴》的研究或点校工作,并撰着出版及重版考辨古史的专着、论文,如《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史林杂识》和历史地图等多种。顾颉刚一生专着和大小论文数在七百以上,并主编十几种有影响的刊物和学报(如《燕京学报》、《文史杂志》等)。他的学说给西方的影响也很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