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15页(985字)

汤显祖着。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剧作。

《牡丹亭》写南宋时福建南安太守杜宝有一女名叫杜丽娘,正青春年少,受到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束缚,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得不到自主权,“游园”引起“惊梦”,感梦书生折柳,为情所伤,写真留记,死后葬在梅花道。三年后,有个书生名叫柳梦梅的,于此赴高唐欢会,杜丽娘回生与书生柳梦梅定配。后来,书生赴临安应试,试后,时遇李全叛寇取得淮阳,杜宝被困,小姐惊惶,叫探柳郎行踪,反遭猜疑,遭杜宝严刑审问。忽报柳梦梅已中状元,书生和小姐终成眷属。这个剧本主要人物有杜丽娘、柳梦梅、杜宝和教师陈最良等。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理想生活的摧残,暴露了封建家族关系的冷酷和虚伪,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理想爱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

《牡丹亭》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特色是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复生,为情出生入死。这种强调“爱情至上”,在当时来说,具有积极浪漫的反封建礼教意义。作者在安排情节时,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杜丽娘由游园,引起惊梦;在梦中的幻想世界中,会见了渴望已久的情人,这实际上是她的生活理想;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父母严格的防范,杜小姐的幻想不能实现,积病致死;后来又由死复生,构成了离奇的幻想色彩。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人间还未能实现的事情,以幻当真,借舞台现身说法,来激越人心。

《牡丹亭》风格清丽,语言丰富多彩,描写景物和人的内心精巧工致。作品善于把人物的心情和客观景物结合起来。在人物创造上,具有浓厚的抒情的气息,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剧。这本戏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和《西厢记》都是词曲中之最工者,对后来的文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品反对封建礼教,有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宣传鬼魂迷信的缺点。此外,“圆驾”一场,描写在皇帝调解下,杜宝和杜丽娘之间的矛盾消除了,全家团圆受封,这反映作者的思想局限。同时有些人物性格不丰满,全剧头绪纷繁,还有一些晦涩庸俗的描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