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29页(883字)
【生卒】:1716—1798
【介绍】:
清文学评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出为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于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的《随园诗话》,16卷,又补遗10卷。大多记述文坛掌故和文人轶事,存录亲朋友人诗作,但其间也有不少表达文学见解的文字,且不乏真知灼见。针对沈德潜提倡复古的“格调”说,标举“性灵”“性情”,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作诗不可以无我”。又指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尤恶摹仿抄袭古人之作。他说:“人悦西施,不悦西施之影,明七子之学唐,是西施之影也。”“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不尽而用不竭。……若是今日可咏,明日亦可咏;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袁枚反对格调说,却并不一概废除形式的必要;反对复古,却不轻视继承遗产和广泛学习的重要性。他还对学习遗产中的门户之见作了尖锐的批评:“前明门户之见,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其“率皆攻排诋诃,殊可笑也”。(《诗话)这些意见都切中要害。他提出的“非师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是很有见地的。在语言运用上,他反对故作艰深,十分推重活泼新鲜明白易懂的“诚斋体”。总之,袁枚提倡“性灵说”,反对格调派的拟古与雕琢,要求文学表现个人的性情和遭遇,抒写个人的灵感;认为诗人无处不可寓其情,题材应自由选择,风格亦可以多样。此论对冲击当时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具有进步意义。但未能指出个人“性情”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又流露出轻视小说、戏曲的倾向,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另外,《随园诗话》有不少自我吹嘘和宣扬封建迷信的观点,也有不少自我矛盾之处。
袁枚的诗基本上实践了自己诗论主张,直抒“性灵”,清新自然,但多为“夕阳芳草寻常物”式的歌唱或生活琐事的慨叹,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