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39页(1251字)

茅盾着。1931年10月动笔,1932年12月定稿,1933年出版。这部小说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是继《蚀》三部曲、《虹》和《三人行》之后,在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子夜》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包含的思想内容也十分丰富。首先,小说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相当生动真实地表现了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面貌。这部作品可以帮助广大读者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及其历史命运,认识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性质。在《子夜》的九十多个人物中,吴荪甫这一中心人物是写得最生动、最成功的。他是一个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野心、魄力、手段和冒险精神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但是他又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其次,《子夜》还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三十年代初期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与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以及当时城乡工农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在《子夜》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仅造成民族工商业的萧条、破产,而且造成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工人阶级的赤贫化,造成金融投机市场的畸形发展,激化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大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倾轧,等等。因此,小说不仅是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前途的描写,而且涉及到三十年代初期各个阶级、阶层的面貌,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风尚,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三十年代初期旧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

《子夜》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作者不是对人物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进行细致、深入的刻划。《子夜》在结构艺术上,也有显着的特色。这部作品的人物众多、线索纷繁、矛盾复杂、场面广阔,而所有这些复杂的生活内容都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表现出来。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与此同时,又或实写、或虚写,处处显示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子夜》的语言简洁、细腻、生动。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子夜》以其深广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五四”新文学的宝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