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49页(742字)

阿拉伯语称作“穆阿莱葛特”,意即“被悬挂的()”。《悬诗》是伊斯兰教创立之前,约公元六世纪左右,阿拉伯蒙昧时期出现的最着名的长篇抒情诗歌。据阿拉伯文学史家研究,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各部落每年都要在“克而自”天房附近举行盛大的集市,诗人们在集市的赛诗会上争妍斗艳,竞相朗诵自己的诗作,藉此夸赞本部落的荣耀和显示自己的才华。赛诗会上公认的佳作用金水誊写在细麻布上,高挂在天房的帷幕上以资表彰。公元八世纪初,流传下来的悬诗被搜编成集,共有7篇(一说10篇)。

《悬诗》的作者都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着名诗人,其中最有名望和影响的,是诗哲乌姆鲁勒·盖斯(约497-545)和骑士诗人安塔拉·本·舍达德(525-615)两人。

《悬诗》格律工整,音韵严密,它的出现标志了阿拉伯古典诗歌的成熟和日趋完美。悬诗的结构有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引诗抒怀,情景交融,比喻生动,层次分明是它最明显的特色。以最有名的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为例。全诗共80行(160句),可自然地分成三部分:一、凭吊遗址(1-8行);二、情场历险(9-42行);三、漂泊生涯(43-80行)。在“漂泊生涯”中,诗人对风雨雷电、深山峡谷、急流险滩、嘶狼嗥等客观世界进行了十分生动的描绘,如果不是诗人亲临其境,有深切的感受,很难想象能写出如此绘声绘色的诗句来。上述三部分的层次很分明:第一部分是引诗,第二、三部分是正题和高潮。由于《悬诗》刻画了阿拉伯游牧部落的生活场景,因此,它不仅是阿拉伯古典文学的珍品,而且也是研究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民族生活状况、思想感情、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