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罗宾德拉纳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87页(1653字)

【生卒】:1861—1941

【介绍】:

印度近现代人、小说家、剧作家。他出生在加尔各答一个有文化教养的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从小受文艺的熏陶,所以他17岁去英国学法律,结果却学了两年的文学和音乐,回国后从事写作,80年代前期出版了他早期的抒情诗、小说和剧本,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进入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诗歌有独特的风格。这时期他主要的诗集有:《刚与柔》(1886)、《心中的响往》(1890)、《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刹那集》(1900)和《故事诗集》(1900),这些诗主要歌唱人生、青春和爱情,深入探索精神世界。

除诗歌以外,他还发表了6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农村生活,这是因为整个90年代他曾到农村为父亲经营田产,接触到了农村的实际生活,其中象《素色》、《莫哈玛娅》、《活着还是死了?》、《喀布尔人》和《笔记本》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01年,他在和平村创办了一所学校,用来实现他改革教育的理想。20年后,这所学校发展成有名的国际大学。早在1884年,他担任了从事社会改革的团体——“梵社”的秘书,直到1911年。在社会活动中,他珍视印度古代文化和民族的优秀传统,但不怀古,更不复古。他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但不迷信西方。1905年,他积极投身于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分裂孟加拉的政治运动,但由于他同当时运动的领袖们发生了矛盾和意见分歧,退出了运动,过半隐居的生活,直到1919年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才又使他毅然回到政治运动中来。

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他发表了重要的诗集《奉献集》(1901)和《吉檀迦利》(1910),重要的长篇小说《沉船》(1906)和《戈拉》(1910),剧本《国王》。《戈拉》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塑造了一个为争取民族自由而斗争的志士戈拉的形象。1913年他将《奉献集》、《吉檀迦利》等诗集中部分诗歌译成英语,以《吉檀迦利》的书名出版,获得诺贝尔奖金,英国政府并封他为爵士。1919年,他在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印度人民时声明放弃了这一封号。

第二个十年里,他发表了诗集《歌之花环》(1914)、《颂歌》(1914)、《白鹤》(1916)和《逃避》(1918),还有中、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家庭和世界》(1916)。20年代,他出版了剧本《摩克多塔拉》(1925)、《红夹竹桃》(1926)以及其他一些诗集和长篇小说。30年代,他又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和戏剧。他最后一篇着作是1941年4月写的《文明的危机》,批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泰戈尔自1921年起,先后到几十个国家进行访问,传播和平和友谊的信息。他曾两次来中国,多次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人民有着十分友好的感情。

泰戈尔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篇左右的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此外,还有许多有关文学和其他方面的论着。他甚至谱写了很多歌曲,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他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泰戈尔的小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而诗歌则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中有印度传统精神——泛神论的神秘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理论认为:神或宇宙灵魂体现在每个个体灵魂中,每个人都是小我或个体灵魂,最终都要归于大我或宇宙灵魂,如何统一起来呢?那就是通过爱。这种个性和神性的合一,有时体现在穷苦人身上,体现在工人、农民、妇女、儿童、女乞丐身上,有时体现在各种自然景色上,这时往往能够为非印度教徒所理解;然而诗人有时在为寻找不到这种体现而焦虑和苦恼时,这种高度的抽象就不大为非印度教徒理解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