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96页(941字)

【生卒】:1723—1777

【介绍】:

清代中期学者、教育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10岁始能言,但读书后便能日诵千言,对学问求根究底。18岁时在南丰教授学童,20岁回归故里,求教于当时的名学者江慎修。从20岁起研究算术,着有《筹算》一书。33岁时入京城,与当时名人王鸣盛、钱大昕等人交往,一时名声大振。从此一面研究实学,撰写着作,一面教书,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一代宗师。50岁时,为浙江金华书院主讲。第二年,清廷在北京开四库馆,戴震应诏充纂修官,在四、五年内作了许多校勘考订工作。55岁病殁于京寓。

戴震着述很多。他认为研读古书,应先了解字义,进而达到明道的境地。他对宋明以来一些学者不求甚解,只凭己见穿凿附会的恶习表示愤慨,批判了宋明理学歪曲古人原意而编造的理论,认为这种“以理杀人”的作法更甚于“以法杀入”。

在教育学上,戴震根据《中庸》的“修道之教”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修道即修人伦用实事之道,使行之无失而合于‘仁’、‘义’、‘礼’。”他把学习比喻为饮食,不可一日或缺。他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贤人圣人,其故一也”。在学习方法上,戴震特别重视启发心智,开通愚昧,增益德行,贵在使学生自求自得。他还认为“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而去“私”在“寡欲”,解蔽则在“求学”,强调了求学的重要意义。他主张学贵精而不贵博,指出“吾之学,不务博也。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他批评宋儒未知语义之前,而识原委隐曲,就以己意妄断是非的学习态度,进一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

戴震一生着述颇丰,主要有《原善》、《原象》、《筹算》、《六书论》、《转语》、《尔雅文字考》、《屈原赋注》、《金山志》、《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声韵考》、《孟子字义疏证》、《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万言书证》等。此外,他还在四库馆校订了《九章算术》、《水经注》等大量图书,是清代学术界多产的学者。

上一篇:李塨 下一篇:容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