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00页(1305字)

【生卒】:1868—1940

【介绍】:

近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0岁丧父,幼年在叔父的指导下读书,22岁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在这一时期,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具备了深厚的学术功底。1898年6月回到浙江,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教习。1902年,同章炳麟、蒋智由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亲任会长。同年秋,他又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并出任校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为上海分部主盟员。1907年赴德留学,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领导制定了“壬子癸卯学制”,讨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和措施,如学校系统、教育宗旨、各级各类学校的法令、小学教员薪俸规程和采用注音字母等等。袁世凯篡权后,蔡元培于同年7月辞职,再次赴德学习,次年又到法国考查教育。1915年,他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1917年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江苏等地组织“中华新教育共进社”,发行《新教育》杂志,并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多次考察过欧美教育情况。1928年5月主持全国教育会议,成立“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此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政治犯,拥护国共合作,主张抗日。上海沦陷后,蔡元培移居香港,于1940年3月5日病逝。

蔡元培早年习学经史,注重西学,曾对维新派抱有希望,认为“革命者,即治世之方药也。”他把康梁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先培养革新人才”。为此,他立志办学,救亡图存。1912年,他曾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抨击清朝的钦定教育宗旨,提出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及美育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他大胆进行学制改革,修订课程,实行男女同校。

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予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是教育独立论的代表。在大中小学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首先要办好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不应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资格,而应强调学术研究。他曾提出在学术上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方针。他反对在中学阶段就搞文理分科,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在《新旧教育之歧点》一文中,他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和反对儿童呆读死记、脱离实际的学习方法。他曾介绍和推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在科学技术教育和美学教育方面,他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指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他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国民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在他看来,科学和美术的教育可以互相促进,有利于一个人高尚志趣和创造精神的发展。此外,他还积极支持和提倡白话文,反对复古思想,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深受教育界、学术界及全国人民的爱戴。

上一篇:严复 下一篇:陈嘉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