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约翰·亨利希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17页(1093字)

【生卒】:1746—1827

【介绍】: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出生于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还在求学时代,就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涅伊果夫(新庄)开办孤儿院,收容了50名孤儿和流浪儿童,1780年孤儿院由于缺乏经费停办。1798年,瑞士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他受新政府的委派,以高度的热忱,在斯坦兹再办孤儿院,收容80个5-10岁的儿童。在这里,他积极探索了初等教育方法。1805年,他在伊弗东创办一所学院(有中学和师范学校),该校很快驰名世界。1826年撰写了总结其教育实践的着作《天鹅之歌》。1827年病逝。他给后人留下的主要着作有《隐士的暮年》、《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

从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社会政治观点出发,裴斯泰洛齐认为,通过规劝、启蒙和教育,能激发人们善良的心愿,可以很顺利很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和贫富悬殊现象,并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教育对人的作用问题上,他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基于这一原则,他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形成完善的人。也就是说,要使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有智慧的,有德行的,身体强健、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

因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具体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他认为,体育是成人合理影响儿童发展的首要形式。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力量,体育的基础是儿童喜欢活动的那种自然愿望。他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劳动能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裴斯泰洛齐指出,智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发展智力。要在发展儿童观察力、思维力的同时,重视发展儿童的实际技能。教学必须在严格的顺序中进行,方法必须简化。裴斯泰洛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形成人的道德。道德教育最简单的因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道德的形成,要靠他们的道德感情和形成道德倾向,教他们练习道德行为。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分科教学法。他认为知识的基本要素是数、形和词,初等教育要以发展儿童的测量、计算和说话能力为目的。他较详尽地拟定了国语、算术、地理等科的教学方法。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对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