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约翰·弗里德利希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21页(1297字)

【生卒】:1776—1841

【介绍】:

德国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成为一门科学的人,被人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出生在一个法官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1794年,在耶拿大学哲学系读书时,受康德、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很深。1797年,他到瑞士一个贵族家里担任家庭教师。1802年回国后,在哥廷根大学讲授哲学和教育学。1809年应哥尼斯堡大学之聘,继康德之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并创办了教育研究所(亦称师范研究班);还附设一所实验学校,供教育研究所的师生作教育实习和教育实验之用。他把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教育、教学问题,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使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基础。1835年,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教育学讲义纲要》问世,系统地阐述了经过实验和论证的教育理论,为建立一门有理论体系的教育科学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

他认为管理是教育过程的前提,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认为管理的方法,第一是威吓;第二是监督以及与此相连的命令和禁止;第三是包括体罚在内的处罚。他还把威信和爱作为两种辅助的管理方法。他所制定的惩罚法和建立在暴力和监督之上的管理制度,曾为资产阶级学校广泛采用。

在教学论方面,赫尔巴特发展了前人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把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他说,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的。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把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优良教学的最重要条件。他把人们的兴趣分为六类: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为五段教学法。后来被他的信徒变成上课的普遍公式,这就产生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道德教育在赫尔巴特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对世界教育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20世纪初,他的教育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对我国学校教育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