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贝尔,马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45页(1547字)

【生卒】:1878—1965

【介绍】:

奥地利哲学家、存在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维也纳,3岁时父母离婚,由祖父抚养长大。1896年入维也纳大学,学过哲学、艺术史、戏剧和音乐,尼采的学说,尤其是《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1897年至1899年转入莱比锡大学和苏黎世大学学习。1904年获博士学位。曾在法兰克福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任哲学教授。主要着作有:《我和你》、《人与人之间》、《生存的对话:哲学和教育学全集》。

从存在主义强调个人存在的观点出发,布贝尔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具体存在的、具有本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人。人之所以为人,要真诚纯朴,不可虚伪狡诈;应认识自我的存在,进行自我选择,并自负道德责任;发展自我的个性,不与社会和一般人随波逐流。教育的宗旨,就在于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学生对于他的命运,自作选择与决定。同时,个人的存在是整全的,不是偏于任何单方面的,因此教育应以全人为对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应顾及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各方面。存在主义者十分注重意志教育和情感教育,认为个人的自由存于他对行动的选择与决定,而选择与决定,以及将行动付诸实行,则须有坚强的意志。同时人的存在,即是忧患的存在,其中包括哀与乐、成功与失望、希望与恐惧等种种情感的因素,所以应有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布贝尔认为应是一种互相“对话”、“我和你”的关系。一场对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会话,其中每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始终是一个主体。跟对话相反的是甲操纵言词或进行口授来对乙施加影响的一种行动。在布贝尔看来,现行大多数教学是言词的操纵或进行口授,人们强迫儿童直接屈从于教师的意志或是屈从于教师所监管的一套固定的知识。布贝尔说:如果把教师只认作是传道授业者,那么,教学就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这种教师只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媒介。当把教学理解为传道授业时,就把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被贬值为这种传授的产品。知识也就成了统治者,而把人变成了手段和产品。知识根本不是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的。作为教师,他必须十分熟悉他所教的科目,并把它作为人类活动的成果加以吸收,化成教师内在经验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向学生提供他自己深刻理解的东西。布贝尔还强调教师要诚实,因为“对话”这种教育方式,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教师依靠诚实取得的。

在道德教育上,布贝尔否认统一的道德标准,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他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他在《品格教育》一文中说过:个性在其成长方面实质上是不受教育者影响的东西,而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则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个性是一个成品,只有品格才是需要加工的东西。人们可以培养和增强个性,但在教育方面人们却能够而且必须以品格为目标。在他看来,品格崇高的人就是:一个人对于情境的要求,能用全力以赴的深厚心意来通过其行动和态度加以满足,而且同时他的全部行动和态度又能从他乐于承担责任的心愿中表现出他整个人的统一来,这个人就是品格高尚的人。

总之,按照布贝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应该指导人意识到他的环境条件,促进他顺利地投入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重要的具体目标是:(1)发展个人的意识;(2)为自由的、合乎道德的选择提供机会;(3)鼓励发展自我认识;(4)发展自我责任感;(5)唤醒个人的承诺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