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性特征
书籍: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262页(639字)
两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仅有的一对区别。如送气/不送气是[p]、[p‘]的区别特征,浊音性/清音性是[b]、[p]的区别特征,鼻音性/口音性是[m]、[b]的区别特征。区别特征的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科依提出,该学派的另一学者雅各布逊加以发展。雅各布逊和瑞典声学家方特、美国语言学家哈勒合着《语言分析初探》,主要从语音的声学特性出发,参考语音的生理特性,归纳出十二对区别特征:基本声源特征包含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辅音附加特征包含突发性/延续性,急煞性/非急煞性,刺耳性/圆润性,浊音性/清音性;共鸣特征包含集聚性/分散性,低沉性/尖峭性,抑降性/平坦性,扬升性/平坦性,紧张性/松驰性,鼻音性/门音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哈勒合作,进一步发展了区别特征的理论,创立了*生成音系学。乔姆斯基等人主要从语音的生理特性出发,把区别特征扩充为三十多对,划分为基本特征、舌体特征、唇状特征、发音部位特征、发音方法特征、韵律特征等范畴。区别特征的理论以偶分对立为原则,所有的区别特征都足偶值的最小对立体。这种特点符合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编码的要求,便于把语音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目前语言学界对区别特征的模式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对区别特征是否都是偶值也有不同看法,有人提出了*多分特征的概念。近年来,中国语言学家开始把区别特征理论应用于汉语,为普通话音系拟定区别特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