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古音学大辩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998页(557字)

音韵问题讨论之一。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虞模古读考》,认为“偏旁及韵文之功用,至考见古今韵分部之异同而止。若古某部之当读某音,其与今读之差别如何,则虽遍稽旧籍,无由得确实之证明”,因而提出“欲解此疑问者,唯有从他国之记音文字中求其与中国古语有关者而取为旁证而已。其法有二:一则就外国古来传述之中国语而观其切音之如何,一则就中国古来音译之外国语而反求原语之发音是也。”其研究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这篇拟测古音音值的创始之作发表后,章炳麟等人提出反对意见。章氏《与汪旭初论阿字长短音书》云:“内典译音,自隋以上,皆略取相似,不求谐切。玄奘、窥基、义净之书,译音渐密,然亦尚有疏者,如宋明人书译金元音不能正确,盖不足为典要矣”;日译吴音、汉音,则“展转侏离,尽失古读,……或欲据此倒证中土唐音,甚谬”。以汪荣宝、林语堂、唐钺为代表的革新派对此作了反驳。林语堂《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认为:“倘是日译、高译、梵译及安南音,歌韵俱读a,证据相符,我们总不能不承认a音为歌韵正读,非出于传讹的了。”从此以后,汉语音韵学在观点、材料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走上了历史语言学的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