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小说的关键一环——论《资治通鉴》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93页(707字)
学术论文。关四平作。载《北方论丛》2001年第6期。文章指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继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漫长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对上融陈寿原着与裴注于一体,兼采其长而出之以编年,对下影响到宋元‘说三分’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资治通鉴》在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史传与小说相通方面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诸多影响,重新评价了其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为人忽略的突出地位与独特作用。一、串珠成链的系统化。“若云陈寿的一系列纪传与裴注条条史料如盘中珍珠,那么司马光便以编年为线,将其串成了一条色彩缤纷的项链。这在历史流程、编年体例、思维方式、材料整合等方面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整体结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为其扫除了许多融合、衔接上的障碍,做好了颇多的铺垫工作”。1、融注入文。即“将裴注融汇入所采《三国志》正文之中,使二者形成浑然一体、不落痕迹的新三国史”。2、以事融传。“作为以纪传体为材料来源而以编年体出之的《通鉴》,将一系列纪传、裴注融汇到重大政治事件之中,以事统人,重新熔铸成一个个历史链条”。二、叙事艺术的典范性。1、主线贯穿,层次明晰;2、场景转换,对比鲜明;3、追叙补充,针线绵密。三、锦上添花的形象化。1、语言的形象化用之于人物,有突出其神态、心理、性格的艺术功能;2、语言的形象化用之于场面描写,有再现历史画面的艺术魅力;3、语言的形象化用之于事件叙述,有增强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