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军从洪湖苏区转移至湘鄂边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277页(665字)
洪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的军事行动。1932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军事力量的强大和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实行一系列的错误政策,使洪湖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三军被迫撤出洪湖苏区,突围至襄北,并在枣阳王店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红三军转移至湘鄂边。这时,红三军自第四次反“围剿”以来,因日夜行军作战,部队战斗力大为减弱,特别是在“肃反”中错杀了许多军政干部,使部队元气大伤,战斗情绪低落。对此,如南渡襄河,通过敌重点把守的防区直插湘鄂边必然十分困难。因此,采取决定北上绕道豫西南和川东去湘鄂边的行军路线。11月初,红三军自随县北部越过桐柏山,进入豫西南向西移动。沿途不断与敌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作战,第八师师长覃甦等干部牺牲,部队伤亡和掉队的不少。11月下旬,红三军临近西峡口时,击退敌十五路军马英才旅的追击,又在陕西东南的武关歼敌六十四师一个营,才摆脱敌军的追击。在武关战斗中,得知原在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正向陕西前进,吸引了敌军力量,造成了敌川东、陕南空虚,红三军遂从武关折向西南,渡过汉水,进入川东,沿川鄂边南下,翻过大巴山和巫山,南渡长江,于12月底攻克巴东县城,1933年1月初到达湘鄂边。红三军自洪湖苏区转移至湘鄂边,行程达7000里。一路上,克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疾病侵袭,以及错误“肃反”造成的严重困难。虽然完成了转移任务,但部队减员很大,由突围时的15000余人减到9000人左右,弹药消耗殆尽,干部损失更为严重,党政工作陷于停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