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86页(981字)
【简介】:
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初四年”立。淸翁方纲考爲东汉元初四年(117)。淸乾隆三十九年(1774)爲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元氏县城外访得。今在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九寸五分、广二尺五寸。”书体在篆隷之间。十行,行十七字至二十字不等。初搨本六行末“熹”字未捐。山东滕县有翻刻本。上海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上)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此刻虽是篆书,乃是由篆入隷之渐,减篆之萦折爲隷之逕直”。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乍阅之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瑯琊台石刻》,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偏拂。细阅之下,隷也,非篆也。亦非徒隷也,乃由篆而趋于隷之渐也。前之《地节买山石刻》、《五凤二年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后之《延光残碑》、《敦煌纪功碑》、《武氏祠画像题字》、《李苞开通阁道题名》莫不各有其意,仅能作隷者,不能爲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爲此书也,必得二体兼通,乃能一家独擅”。“三公山碑亦篆隷中之别调已”。刘熙载《艺槪》:“《祀三公山碑》,篆之变也。”“屡”字下半带行章之势。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碑体皆方扁,笔意茂密”,“由篆变隷,篆多隷少者”,“苍古则有《三公山》”,“缪篆则有《三公山碑》、《是吾》、《戚伯着》之瑰伟”,“《三公山》爲西汉分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非篆非隷,盖兼两体而爲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梁啓超《碑帖跋》:“以隷势作篆”。
【赏析】:
祀三公山碑,书法古拙,蜾扁与缪篆相糅合,它与瓦当文字,汉印文字同属一个流派。不同的是,瓦当文、印文是少数字派;而《祀三公山碑》则是一篇茂密缠绵的文章。从它衆多的变格结体,敛纵随心的造型结构中,给人留下独具风格的艺术风采。如“年、山、陇、三、神、降、郭、曹、大、宋”等许多字,忽敛忽纵,每于环转扁方中间以高度浑凝而流动的笔线,使造型特别生动。这一流派在治印艺术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运用中取捨得宜,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