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观纪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36页(1150字)
【简介】:
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唐天宝三年(744)二月刻。据《金石萃编》载:“碑高丈四尺四寸二,宽八尺一寸”。李林甫撰,徐浩书,裴迥篆额。隷书。二十五行,行五十三字。额篆书十一字(文同全称)。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明搨本四行“莫能感圣”之“莫”字“艹”部左半部未捐,“曰”部淸晰。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集评】: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浩分隷与史惟则辈几欲伯仲矣。”《说嵩》:“笔法遒雅,姿态横生,法遒理整,无一懈笔。”淸王澍《虚舟题跋》:“唐人隷书之盛无如季海,隷书之工,亦无如季海。”淸杨守敬《学书迩言》:“《嵩阳观》分书,难丰碑巍峨,笔力实不足以赴之。”
【赏析】:
书法发展到唐代,楷书可谓登峰造极,而隷书与汉隷相比却大爲逊色,无论从古拙、秀逸、雄健、恣肆哪个方面去衡量均如此;前人评唐隷:“视汉似古而体稍不雅”(明赵宧光语),“别体杂出,有意圭角,擅用挑踢”(淸钱泳语)。徐浩在唐代是书名显赫的大家,他四十一岁时用隷书写的《唐嵩阳观记》,其章法布局、结字形体、波磔安排基本上取法汉碑,中锋圆笔、笔笔力到,骨肉匀适、沉着稳健、字形扁平,结构紧凑,波划飘逸,整个作品给人以淸劲秀雅之感,徐浩在唐代书家中不愧爲隷书高手。然而,他免不了受当时隷书书风的影响,从《唐嵩阳观记》中也不难看出一些用小篆结体书写的别体字(当时可能是一种时髦);在鈎、挑、撇、点、折等笔划处理上似乎不是完全源于汉隷的优良传统,倒像是从魏《曹眞碑》、《王基碑》那里接过衣鉢,滥生圭角,就势挑锋,乏篆籀笔意而多用楷法。用笔提按顿挫轻重疾徐的变化也不够,少苍劲凝重之感。
若以意象、笔法、风範论之,盛唐之名书家,凡数佼佼者,均开书风之先。再读《嵩阳观圣德感应颂》,会爲他笔下的雄阔气势,深邃意境,有风指波峭的结体而感叹!
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解》:“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所言极是。此碑起笔收锋,在意料之中,却出意料之外。如“之宅眞仙”四字的波磔,各具神采,区别却在细微处。他以非常人之法,而爲变法者原由,方能出奇而合度。包世臣曾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曰:“会稽如战马,雄肆解人意。‘雄肆’者,‘怒猊,、‘渴骥’之谓也”。“解人意”当爲因时制宜而才气出衆者。
徐浩用笔淳劲而笔势昂扬,一扫初唐后期轻绮靡丽之习。并承前啓后而成一家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