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过子尺牍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43页(851字)

【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4.2×26.7cm。书于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六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等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二)。

【赏析】:

“宋四家”中,除了蔡襄,都是宋代尙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在继承晋、唐书法基础上有所独创,个性特徵十分强烈。黄、米二人书法取纵势,苏轼独取横势,并且体态略向右上方斜扬,字的重心多居于中或略偏于下。用笔则“如绵裹铁”,丰腴而强健,而且其波磔、撇、趯等形态隐含隷书笔意。这种体势的基本特徵和笔法原理主要得自唐代书家李北海。历代评论苏轼书法,虽说法不尽相同,大体上认爲苏氏早年学王羲之,后转师颜眞卿、徐浩、杨风子、李北海。后列这几人的书法结体多以宽博爲基本特点,而李北海书更多扁平之构形,而且用笔常有隐含隷意之处。这一路体势和笔法可上溯北朝碑誌以至曹魏时的大书家锺繇。黄庭坚曾评苏的字如“石压蛤蟆”,形象生动,他会意大笑,并不讳言。点画肥厚,结体扁平,正是苏书体态的显着特点。并且,爲造成字与字间的轻重对比以及字与空白处强烈的黑白对比,他常使一些字中的点画密聚,乍看似一团黑,但丝毫不伤及用笔的灵动感,这也是其强烈个性书风的一个组成要素。他的书法追求“天眞烂漫”的境界,米芾说他的书法爲“画字”,也是指其不拘于绳墨,随兴顺势而成,与“天眞烂漫”实爲同意。他自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黄山谷说他“盖天资解书,比之人,是李白之流”。可见他不爲古人成法所束缚,重“悟性”,抓规律,求其理,随性情而发挥,这是他以禅理通书理的独到之处。但这并非反对借鑒和学习古人。苏东坡曾说:“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我们如对这番话有深刻的理解,就能领悟到东坡书法的奥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