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四十九姪诗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67页(1994字)

【简介】:

宋·黄庭坚。纸本。35.2×130.3cm。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赏析】:

此帖爲行书体,係黄庭坚晚年之作,此时他的书体经过博採衆人之长,已成一家面目。该帖笔画取自颜书精髓,圆劲丰遒,有浓郁篆意。结体似乎得力于《瘗鹤铭》:结字中宫敛集,长笔画向四面成辐射式展开。但若与《瘗鹤铭》仔细对照便不难发现,黄书的中宫较《瘗鹤铭》更爲紧密,而其开朗处也更加宽博。由是可知黄氏对书艺的追求是旣有所借鑒,又有所发展。

《送四十九姪》字数不多,然将某些长笔特意拉长,或将字的各部分变形并以相应的歪斜之势作配合,以充分显示黄书的奇趣和独特个性之处,却比比皆是:如“更”字上部的一横和下部的一斜捺,“修”字的一竪与一捺,“念”字的人字头,“常”字的最后一竪等等笔画,便是明显夸张拉长;“觞”字的角旁一反常法,上部加宽,下部反变窄;角字本身与右旁易字又变形而成细长和粗壮的强烈对比;“奋”字上部与下部的倾斜之势虽配合默契,可上部的宽大与下部的窄细却又构成一种不和谐美。

后人称誉黄庭坚与苏、米三家打破了唐人拘囿方正四面停匀的旧窠臼,开创了以意取胜的一代新书风。我们通过对该帖的观赏,便可知此评确不属妄言。

在黄庭坚诸帖中,若论柔中见刚、不纯以中锋取胜;而强调侧笔以取势的行书,则以《诗送四十九姪》爲上。

山谷书法无论行、草在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但落实到具体的一笔线条上,则讲究使转而不夸张提按的幅度。因此,山谷有时一些长线条有类锯齿状的提按痕迹,但却没明显的线条粗细的对比。线与线之间如此,一根线条的头尾粗细变化更其如此。应该看到,这是山谷的风格所在。

但是,《诗送四十九姪》行书却打破了这种书写惯例。用笔提按动作被予以高度的重视;笔划的粗细对比也获得了应有的尊重,这是山谷行楷中一件形貌不异但却甚有新意的力作。

即以“别觞共期同奋发更”一页八字而言,别字“刂”部长竪头部用力形成粗墨点,至中端提笔转行,渐下渐重,形成了重、轻、次重、重的运笔节奏,对比十分强烈。又如“更”字,在一粗横之下却衔接着一笔头部甚轻的撇,这种以细接粗的处理弄不好会破坏字的均匀感;但山谷以其娴熟的技巧,在其他笔划上如捺、竪笔上造成呼应,反而使人觉得新意突出。

“觞”字的两部分,左细右粗,甚不平衡;但通过“角”的头部重墨的弥补和“昜”字最末三撇的缩短,一增一损又使整个字恢复了应有的平衡。更有趣的是“发”字,几乎全是方笔侧锋,稜角分明、风神奕奕;触书法之大忌又得书法之大韵,眞是险中见平的绝妙好例。

在《送四十九姪》之中,这类的艺术处理是很多的。相比之下,像《松风阁诗卷》这样的作品虽是上品,但却略有逊色了。线条处理的变化幅度往往显示出作品艺术手段的丰富程度,《诗送四十九姪》强调提按的效果,在山谷辐射式书体结构中显示出强大的魅力;就用笔动动作而言,它显然是极爲丰富的。

山谷的结构开张奇肆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力和动蕩感,如何在用笔时不损害这种动蕩感又要造成平衡,这是个很难的课题。以提按动作来达到这一目标,我以爲更能体现作者随手拈来的自然气息,同时又造成一种以动取胜的韵致。相传,他自己谈到过他的书法: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爲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閑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山谷集》

这裏谈的是草书,但我以爲“抖擞”二字,正是山谷这类强调结构变化很可能与生俱来的一个弊病。特别是后来的步尘者,如果没有他那种学问修养,没有很好的根基,徒然以奇诡视结构和线条长短处理,那是免不了抖擞之气的。草书如此、行楷书也如此。而像《诗送四十九姪》这样的强调线条粗细、轻重、方圆的顿挫变化,正可削弱和限制结构中的抖擞气,山谷的辐射式结构是他书法的生命,不能随意否认;但在承认的同时如何从较高的角度去完美它却是一切学黄书者的重大任务。正是《诗送四十九姪》这样的书法,向我们展示了黄庭坚自己试图努力扬长避短的去取痕迹。

上一篇:华严小疏 下一篇:惟淸道人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