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71页(1880字)
【简介】:
宋·黄庭坚书。纸本。行书。凡四十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四百七十七字。《淸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滙考》着录。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宋张孝祥题记:“信一代奇笔也。”明文徵明跋:“雄伟绝伦,眞得折钗屋漏之妙。公尝自言,绍圣甲戌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又云:自喜中年以来,字书稍进。此书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荆州书,于时公年五十有七,正晚年得意之笔。且题其后云:持到江南,见条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按公尝自评元祐中书云:往时王定国尝道余书不工,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爲不谬。兼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此书岂所谓字中有笔者耶?”明朱存理《铁珊瑚网》:“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譬泰豆之御,内得于中,外合马志,六辔沃若,两骖如舞,锡鸾肃雍,目应武象。旣不入驰驱之範,亦非诡遇者之所知也。”淸吴其贞《书书记》:“书法庄严,甚有秀色。与《参悟诗》相类,绝妙作也。”
【赏析】:
元符三年,黄庭坚从贬所放还,建中靖国元年四月抵荆南,直至崇宁元年离开此地;在荆南留驻十多月,这篇书作正写于斯时也。
伏波将军马援,爲汉名将:在湖北有祠祭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道经此处,有《经伏波神祠诗》一首。黄庭坚此卷即取其内容。至于确切的书写时间,黄庭坚尝有“辞免恩状”云:“到荆南,即苦痈疽发于背脇,毒痛二十余日,今方稍溃”,知山谷在湖北曾有过一场不小的病。《伏波神祠卷》中有云:“五月乙亥,荆州沙尾水涨一丈,堤上泥深一尺,山谷老人病起鬚髮皆白”。估计写时应在发痈疽之后,时年他五十七岁。《伏波神祠卷》爲黄山谷晚年甚爲得意之笔。文徵明称爲“雄伟绝伦,眞得折钗、屋漏之妙”(见后跋),在雄强肆张这一点上,《伏波神祠卷》比《松风阁诗卷》显得更爲强烈奔放,纵擒自如,而其结构取势也更爲险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黄山谷恢宏开张的心緖和爽截挺拔的风格。黄庭坚对这卷作品也自视甚高,曾有题云:“持到淮南,示余故旧,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这是充满自信心的自得之语,他自认爲这时作品已臻成熟,与平日的书法截然不同。寥寥数语表示了黄山谷那种昂然的心情,在被谪的生涯中能有这样的心情着实不易。他还说:
“往时王定国尝道余书不工,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爲不谬。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汪氏《珊瑚网》卷五引
作爲自得语的反面表现形式,它们是同一机杼的。山谷在这裏虚心承认,原先他的作品“字中无笔”,他也开始理解了朋友的箴告是对的。那么很简单,当他现在悟到这一层之后,他的字就“有笔”了。对以前的否定正是爲了肯定现在。说到底,他还是很自信自己作品魅力的。文徵明跋就认爲《伏波神祠卷》正是“字中有笔”的一个艺术典型。更値得注意的是黄山谷从此中悟到了“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样一个道理,这是很有重大意义的,作爲精通禅学的山谷,能把禅与书进行比较,抽取出其共同的内髓,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和凖确。这句话在后世被公认爲书学名言,证明后人也是颇能领略其中三昧的。
卷后在“鬚髮尽白”之下,钤一印“山谷道人”,宋代用书画款印的风气并不兴盛。尤其在北宋此道尙未炽起。就是南宋也还未蔚然成风,山谷作爲篆刻用于书法的一个先行人物,是可以说爲后人广开风气的;就是在他老师苏东坡的作品中,我们也只是发现了一、二件用款印的例子,而且还是《西楼帖》翻刻,不如山谷此件原迹用印价値更高。
此外,另一个偶然的现象是黄庭坚建中靖国元年作《伏波神祠卷》的前年,苏东坡正自远流的海南岛被赦还,归北途中,在广东生崖书写了《马伏波将军庙碑》,向伏波神表示感谢,感谢海上生涯一路平安。伏波神专解水难,爲民间所信奉,山谷作此卷自跋中也有“水涨一丈”的荆州大水记载,似乎是祈祷伏波神庇祐。两位大家的作品前后辉映,难道是偶然的吗?还是眞有某种神秘的因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