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轴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160页(870字)
【简介】:
淸·郑燮书。纸本。行书。凡九行。104.4×54.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赏析】:
爲“学而优则仕”所束缚的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是他们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郑燮爲了进身,从秀才而举人最后成爲进士,一次又一次忍受着“馆阁体”的约束,然他又能在这种逆反心态下求新变体,以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正当馆阁体成爲时尙,把书法艺术引向程式化歧途的时候,郑爕却把各种不同书体的用笔及表现形态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揉合变化爲“六分半书”。其字以八分书作基础,融入楷、行、草书的成分,在他自己眼裏,八分隷书只剩下六分半了,这一书体令世人耳目一新。
他的行书《论书轴》,乍看时,字写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笔画也粗粗细细、轻轻重重,又疏疏密密、浓浓淡淡;细观其结体,较多呈扁形,近似隷书,布局安排疏密相间,大小携带,似斜反正,错落有致,眞似乱石铺街,乱而不糟,乱而成理,它给人以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其书狂獧不羁,正与其恃才傲岸的个性相通。
郑燮是学人,兼通诗、书、画、印四艺,且又能融会贯通,特别是他能用画家的法眼去创作书法,“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便是其书法用笔及风格的如实写照。以画作字,从而赋予其书法更多的新意,造成作品别具一格的眞气和神采。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所谓“书画同源”的中国书画相通相融的原理。
因此,我们把郑燮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归结在:他突破了“馆阁”藩篱,又未被赵孟頫、董其昌一派温柔的书风所牢笼,成爲中国近代书法艺术创作意识的啓蒙者。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包括郑爕在内的“扬州八怪”,应该是书画新生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