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危机事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268页(1751字)

1984年春夏之间,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最大的一次银行危机,致使拥有41亿美元资产的国内第七大银行——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Continental Illinois National Bank)几乎倒闭。早在1982年夏天,大陆伊里诺斯银行就经受了一场严重的信心危机,主要原因是参与俄克拉荷佩恩斯奎尔银行(Penn Square Bank of Oklahoma)的贷款安排而造成损失,以及对能源行业的一些有问题客户发放大额贷款等问题。不过它还是走出了困境。然而时隔不久,又有新的问题被揭露出来,于是市场信心又再度发生动摇。1984年第一季度该行的不良贷款上升到23亿美元,占全部贷款的7.7%,而且不良贷款数额远远超过了该行公布的18亿美元股权资本。与此同时,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也很不利,利率的上升使银行持有的非盈利资产的成本不断增加,人们对美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担忧也比以往加重。

不仅如此,有关该行行将倒闭的小道消息也广泛流传,甚至有报道称一些有望成为并购合伙人的机构已经准备就绪。在此背景之下,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终究没有避开被挤兑的厄运,在短短两周之内就失去了大约60亿美元的存款,其中有25亿美元是通过它的伦敦欧洲市场操作流失的。这个数额已占到当时该行存款负债的20%以上,如此巨大、并且仍在不断扩展的融资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情况下所谓“流动性困难”的范畴,因此,仅靠联邦储备体系的贴现窗口已经无济于事。

美国监管当局从一开始就试图设法支撑市场和社会公众对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的信心。1984年5月10日,货币监理署发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声明,宣称他们从公布的财务报表上没有发现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的营运状况有任何重大的变化。但这个声明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5月11日,又有报道说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将要从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借款40亿美元。面对日益迅速恶化的局势,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了一个16家银行参加的救助财团,由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牵头。5月14日,救助财团宣布它已经为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织成”了一个45亿美元的“安全网”。尽管如此,仍然没能有效地阻止市场信心的跌落,投资者纷纷从银行大额存单转向国库券,金融市场受到的威胁更加严重,发展下去将导致一场全面的银行业危机。5月17日,美国监管当局公布了一个史无前例一揽子行动计划,许诺在继续敞开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对大陆伊里诺斯银行的存款入提供联邦担保。

在5月17日的紧急措施中,还包括将救助财团的参加银行增加到24家,备用便利增加到55亿美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购买次级票据的方式提供15亿美元的资本注入;在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恢复正常市场融资功能之前,联邦储备银行同意满足其一切超常的流动性要求。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承诺,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的所有存款人和其他一般债权人将受到完全的保护,保证该行对顾客的服务将照常进行。

面对整个银行体系崩溃的威胁,美国当局决定将存款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存款,在数额上也突破了10万美元的法定中止点。与此同时,美联储还筹措了75亿美元,以便随时提供支持。

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危机最显着的特点是,一个小道消息传闻竟能够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使一家实力雄厚的主要跨国银行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威胁和打击的不仅仅是美国的银行体系,而且还包括许多总部不在美国的跨国银行,随着危机的蔓延,市场上银行大额存单和同期国库券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跨国银行的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大陆伊里诺斯国民银行事件用事实证明了信心因素在金融领域里的极其重要性。同时它也清楚地表明,依靠市场机制约束银行高度冒险行为是多么的危险,市场机制运作本身具有盲目性、无区别性和随意性等缺陷,一旦信心动摇,市场机制往往会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处于危难之中的银行来说,这无异于落井下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