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商业性贷款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411页(606字)

亦称“真实票据理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为保障随时满足提取存款要求,银行资产必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而,银行只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由于这种放款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故期限短(1年内),并且随着物资周转及产销过程的完成,贷款从销售收入中得以偿还。因此,该理论强调银行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对象,使银行贷款与商品的周转紧密结合一起。因此,银行不能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农业贷款和长期设备贷款,更不能发放用于证券投资的贷款。这一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在相当长时期内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对稳定银行的经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为保证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需要;由于包偿性贷款能随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需要而自动伸缩,所以对货币流通和信用具有自动的调节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贷款需求扩大及贷款种类多样化的客观要求;没有注意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问题;缺乏对贷款自我清偿外部条件的考虑;过于强调自偿性贷款,忽视了自偿性贷款随商业周期自动伸缩信贷量会加大经济波动,从而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等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