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明清钱币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78页(517字)

白银、纸币与铜钱同时流通。明初使用铜钱,铸“洪武通宝”,分当十(一两)、当五(五钱)、当三(三钱)、当二(二钱)、小钱(一钱)五种。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纸币“大明宝钞”,为推行纸币,曾屡次下令禁止铜钱流通,故铸钱较少,但私铸仍禁而不绝。明成祖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宣宗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孝宗弘治(公元16世纪初)年间,各依其年号铸钱,世宗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以后,每个皇帝都铸钱,但所铸总量不多。交易中有大量唐、宋钱流通。清代仍有少量古钱(主要是明崇祯钱)在市面行使,而较多铸造制钱。清朝入关前即铸有“天命通宝”、“天聪通宝”钱;入关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铸发“顺治通宝”。以后每改元,即以其年号铸钱。清代制钱的单位为文,千文为一串,或一吊,又称一贯。但清中叶以后,各地“一吊”钱的数量不一,有以100、160、480、500文为一吊的。清初规定制钱一串(千文)折银一两,一文值银一厘。雍正乾隆时期实际市价每一两银合800文~900文钱,而嘉庆、道光年间因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每一两银可兑钱1600文至1700文不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