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通货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53页(1941字)

19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货币金融学说。该学说的观点与银行主义的观点相对立,认为物价决定于通货的数量。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维尔斯顿。

通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有:①货币具有三个特性:第一,货币的数量依存于贵金属在各国间的分配;第二,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尺度;第三,货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易的一般交换手段。通货主义认为,金属货币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所以是货币。银行券是金属货币的替身,无论其能否兑现,只要人们抱有它能恢复兑现的信心,它就是货币。银行券以外的其他信用形式都不是货币。②通货主义者继承了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说,认为物价或通货的价值为通货的数量所决定。通货主义和银行主义的最根本分歧也就在于此,即通货主义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而银行主义则认为物价决定货币数量。通货主义者虽然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但他们也认为这种决定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说通货数量的变动必然会引起物价的变动,或物价的变动必然是由通货变动引起。他们认为,通货数量对物价的影响应当加以分析,从倾向上或从最终结果看,通货数量的变动会引起物价的变动,但在短时间内,并不一定如此。为了解释现实情况中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背离的情况,通货主义者提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商品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通货效率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货币数量变动不一定引起物价同比例变动。所谓通货的效率,是指银行券的流通,有时活泼,有时则呆滞。当通货的信任度高时,其效率就上升;当通货的信任度低时,其效率就下降。③关于利率问题,通货主义者认为:利率不依存于银行券,而是依存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而资本则指生产上所使用的一切商品和劳务。既然利率依存于资本的供求,而资本又主要理解为商品,这就等于说利率由商品的供求决定,货币不过是使商品到手的手段。他们以现货价格和赊卖价格的差额,说明不存在货币也支付利息。至于利率的波动他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资本价值的变动,另一个是国内现有货币额的变动。资本价值的变动,必然引起利率的较大波动,而国内货币额的变动仅能引起利率小范围的短期波动。④关于货币借贷问题,通货主义者认为:银行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贷给职能资本家的款项都是资本。通货主义者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从银行角度看,凡是它贷放给客户并从中赚取利润的款项都是资本,因而通货主义者也就认为凡是客户向银行借入的都是资本。⑤关于经济商情问题。通货主义者认为:经济商情是按十个阶段周而复始进行。这十个阶段是:平静、好转、希望、繁荣、狂热、放肆、混乱、紧迫、停滞和困难。通货主义者认为,经济商情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心理因素而非通货因素,如人们的乐观心理就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因此,调节商情来防止商情变动是不可能的,但货币信用因素可以促进经济变动,所以调节通货仍是必要的。⑥通货主义者认为,无论银行券能否兑现,它都可以按照银行意志随意发行,通货主义者又奉行李嘉图的金属货币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在纯粹金属铸币流通的情况下,通货能够自动调节、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因此,通货主义者认为纯粹金属铸币流通是最理想的。但是,为了节约流通费用,便利流通及其他原因,必须发行银行券代替金属铸币。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银行券发行过多,通货主义者认为有必要调节银行券发行,但他们并不主张人为管制,而是认为银行券发行应随黄金量的增减而增减。

通货主义学说产生的背景是,在18世纪末由于英法战争英国战争支出大量增加,不得不通过增发银行券来弥补。此后,由于现金准备不足,英国政府于1797年2月宣布停止银行券的兑现,并于同年5月颁布“银行限制条例”予以确认。结果造成纸币贬值、金价飞涨。同时,物价也飞涨,在当时成为了英国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此现象,英国议会存在两种意见。一种叫做“金块论”,认为纸币价值脱离黄金价值的原因是纸币发行过多和银行停止兑现;另一种叫做“反金块论”,认为通货是按社会需要发行的,即使银行券不兑现,也不会出现过多发行问题。1840年,英国议会设置“众议院发行银行委员会”讨论银行券发行制度的改革问题。讨论中形成两派意见,一派是“通货主义”,另一派是“银行主义”。通货主义的观点与金块论者的主张完全相同,银行主义的主张与反金块论者完全相同,双方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通货论争”。这次争论的范围很广,涉及货币、信用、银行、利率、物价、外汇等整个金融领域。争论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论点为以后的甚至现代货币金融理论所沿用。当前,在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上的许多对立观点,其思想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次争论。

上一篇:通货学派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