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52页(474字)

君王侍从官通称。

郎为“廊”之省文。春秋时齐、楚、赵、韩、秦等国沿置。掌侍从君王、参与谋议、执兵宿卫和奉命出使。秦、汉时乃设中郎、郎中、外郎(或称“骑郎”、“旄头郎”)分别给事禁中、宫中、宫外,并以中郎将、郎中将、外郎将为其长官;又以郎中令(后改“光禄勋”)统辖三郎组织。其出身以訾选、荫任、军功特拜(辅以德行、才艺)为主。汉武帝之后又有察举、博士弟子射策甲科、入财、迁转、良家子选补等选郎途径;同时郎官组织亦渐扩大,分工更趋细密,遂由中郎派生议郎、侍郎;设中郎三将,以五官中郎将辖中郎,左中郎将辖谒者,右中郎将辖侍郎。由郎中派生车郎、户郎,设郎中车将、郎中户将为其长官。设羽林郎、期门郎取代外郎、外郎将。

并形成诸郎官给事内外朝制度,后分别变为尚书郎、黄门侍郎、侍中等内朝常设官职,以及治礼郎、望郎、从事中郎等外朝常设官职。

秦汉时多由郎官补谒者、武骑常侍、中大夫、中郎将及地方长吏等实职。东汉时精简改组了郎官组织。郎官亦由皇帝近侍集团转化为外朝后备官员。

后世乃以侍郎、郎中、员外郎等为各部高级佐官。

上一篇:中郎将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