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94页(648字)

中医认为人体有相互连接的经脉,每个经络上或经外有数以百计的穴位。

用针刺不同穴位可治疗不同疾病,称针法;用艾绒等灸灼不同穴位治疗不同疾病,称灸法,合称针灸疗法。根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时代已有带孔的骨针。战国时针灸已普遍。《内经》中记载的疾病多用针灸治疗。记载穴位已有三百多个,并有巨刺、谬刺、补泻等不同手法。长沙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载有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疾状,并有灸法十二。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金、银针九根,反映了当时针灸应用的情况。现存最早论述针灸的专书是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该书集《内经》、《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而成。确定了人体三百四十九个穴名,对针灸手法、宜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都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该书唐代已流传到朝鲜、日本。唐代太医署中设有针灸科,是医学史上专门培养针灸医师的开端。

北宋王惟一(又作王惟德)奉敕铸造两个针灸俞穴铜人,同时纂集旧闻,订正误谬,着成《铜人针灸俞穴图经》,颁布天下。铜人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图经》则绘有正背左右人形,并注明主治之术。

两者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极大。

此外,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元滑寿《十四经发挥》等书,都对针灸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明高武着《针灸聚英》、《针灸节要》,并手铸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作为定穴的标准。杨继洲着《针灸大成》,搜集古针灸资料颇广,为学针灸者所必读。

清代由于统治者反对针灸疗法,故针灸学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在民间仍广泛应用。

上一篇:脉学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