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10页(274字)
古代天文学上使用的月。
即月球接连两次通过它的轨道上的近地点或远地点所需要的时间。相当于27.5545505日。
古代称之为转周、转策等。近点月的概念约产生于西汉刘向,他用九道术的概念来描述和推算月亮近地点以九年为周期的移动。
但直到二世纪的刘洪,才对月的近点运动作了较精密和完善的推算。刘洪的近点月数值为27.55336日,并在乾象历中首先使用。其后,三国魏景初历(237)即改定为27.55450日。到隋代的大业历(607)就已得到27.55455日的佳值。此后各家历法也均保持在相当高的精度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