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11页(344字)

即对若干恒星的位置等给出定量描述的数值表。

战国时,魏国石申着有《天文》八卷,测定包括二十八宿距星在内的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一般称为《石氏星经》。同时甘德和巫咸亦测有与石申不同的星表。三国吴太史令陈卓将三家星表汇聚,编成一个具有二百八十三座、一千四百六十五颗恒星的星表,并绘成星图,分别以红黑白三色将三家的恒星表示在星图上。此星图一直流传至近代,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的标准星图。

古代着名的星表还有1973年长沙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是中国最早的五星星表。北宋皇祐星表(约1050),载有三百四十五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值;元代郭守敬星表(约1280),至少载有七百三十九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值。这些星表不但星数日渐增多,精度也日益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