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06页(2738字)

又称“通讯理论”、“传意学”、“传学”。

研究人们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规律性及行为的学科。

广义的传播指人类社会、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信息传输,如教育和行政管理中信息的传输,动物世界中色味声光的传递,电子技术中符号与图象的播送;一般所说的传播是指人和人(包括群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直接地或间接地传递信息、意见、情感等的过程。

西方传播学者把传播分为如下层次;(1)人的内向传,即自我进行信息交流,如“自言自语”,等;(2)亲身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问的符号交流行为;(3)团体传播,即团体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的、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

传播学的产生,是以传播工具的出现和完善为先导的。早在1041-1049年间,我国宋代毕升制成胶泥活字并排版印刷,第一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314年,元代农学家王桢用木活字印刷《农书》。

1456年,德国人约翰·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并开始了欧洲印刷时代。1660年,德国《莱比锡新闻》出版,初为周刊,1663年改为日报,为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1832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1835年,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社创办于法国巴黎。

1926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用约翰·洛吉·贝尔德研制的电视发射机播送图象,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电视第一次公开播送节目是在1929年9月30日。

所有这些,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大众传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成为可能。传播学的系统研究起于本世纪30年代。

1927年,被誉为大众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一书,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使“宣传”这个课题一时成为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热门,大众传播学从此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合编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的科学”这一提法。1948年,拉斯韦尔又提出着名的“拉氏传播模式”。与此同时和稍后一段时间,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库尔特·卢因等人从政治学、宣传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了大众传播的作用,使传播学的理论逐步系统化。1947年,美国新闻工作者韦尔伯·施拉姆(宣韦伯)在伊利诺斯大学成立了美国的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1948年,他又编辑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文集》,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播研究。

美国许多大学新闻系或广播系成立了传播学研究所,并成立了全国性的研究协会,创办了数十种专业性刊物,经常举行学术会议。

50年代后,传播学研究人员日益增多,研究范围日益广泛,学术着作纷纷问世,新的理论迅速产生,美国因此成为研究传播学最早和最有成效的国家。目前传播学的研究已从美国推向欧洲、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苏联、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大众传播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

传播学的内容主要有:(1)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学认为,传播现象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传播方式、媒介也相应扩大发展起来。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涌现,是社会信息激增的表现。(2)研究传播模式。

传播学家目前已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研究,提出了各种传播的模式。这些模式有文字型的,也有图型和数学公式型的。

(3)研究传播结构。主要研究和评价传播内容的结构,分析语言特点和价值,语言在传播中的作用,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语言对人们处理信息的影响。

(4)研究传播方式。

传播学把传播分为三类,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学主要研究各种传播方式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等。(5)研究传播的功能和效果。

其中包括研究分析传播的工具、决策、表达、控制、报道、社会联系等等的功能。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是传播学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目前已提出了诸如“潜在效果论”、“最小效果规律论”、“注射论”、“枪弹论”等理论。研究方法有:(1)典型调查法。即在一定的受传者(如读者、听众或观众)中,用一套科学的方法选出若干能代表这一群体特点的人,然后按照预定的题目对他们进行直接调查采访,如面谈、电话(电视)采访,发给意见表征求意见;(2)实地实验法。即将要研究的事项,用人为的方法,采取特别的手段,在一定条件下从事观察和研究;(3)内容分析法。

即以客观、系统、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传播内容,以传播内容的“量”和结构的变化来推论传播的“质”的变化,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4)统计法,即从有限而不确实、不完整的资料中运用统计推理,作客观的综合概括。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中,如拉斯韦尔的“单向传播”被更新为“双向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学说”为新的“多级”学说所代替。以下五位被认为是西方传播学的“奠基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人,后加入美国国籍),他用测验的方法,对大众传播的对象和效果,对投票运动及媒介对个人的影响作了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传播媒介影响力有限”的学说。库尔特·卢因(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场所理论”和“守门人”学说。哈罗德·拉斯韦尔,他用分析的方法从事宣传,国际传播和社会传播问题的研究,1948年他提出了“拉氏传播模式”(五个W,即谁说——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讲——取得什么效果)。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研究传播者、单途和双途传播、抵抗宣传、传播与受传者态度改变等问题,提出用说服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态度的主张。

韦尔伯·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将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使之系统化,终于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写过30余部着作,先后在美国依阿华、伊利诺斯、斯坦福大学和夏威夷建立传播研究机构。

1982年曾来华讲学。

我国对传播学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

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珠海应用传播研究所。1986年8月,我国在上海主办召开了国际传播学讨论会。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逐步展开,我国的传播事业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阅读书目】:

《传播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传播学概论》,(美)W·施拉姆等着,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舆论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