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板印刷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24页(439字)

古代在木板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

即以绵薄纸写字画图,反贴于木板上,以刀刻出反字(图)形,成为雕板,然后施墨,以纸覆盖于板上,均匀揩拭,图文即正面印于纸上。它渊源于刻印图章与拓墨石碑。

东汉时,蔡侯纸的生产,魏晋北朝时,易溶不晕的烟枲墨出现,均为雕板印刷必要的物质前提。唐初,民间开始雕板印刷佛像、经咒、历本、字帖、医书等。

1966年韩国发现雕板《陀罗尼经》,即刻印于八世纪上半叶(704-751),为现存最早雕板印刷品。另敦煌石窟发现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一卷,全长488厘米,图文清晰,墨色匀称,技术水平颇高。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国子监始雕印发售“九经”,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完成,标志官方印刷业形成。入宋,京师与地方书院、书坊官私皆雕印书籍,技术完善,数量猛增。如开宝四年(971),成都张徒信雕印《大藏经》,历时二十二年,雕板达十三万块(印数计一千零七十六部)。同时,套色版印刷术亦开始应用。

上一篇:造纸术 下一篇:活字印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