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37页(686字)

先秦印章通称玺,在战国时写作“鉥”或“”。

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以玉为之;臣民的印章皆称印。汉承秦制,皇帝的仍称玺(皇太后诸侯王的也可称玺),官私印中始有印、印章、信印、印信等名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秦以后,玺为封建帝王权位的象征,印成为官吏权力的凭证和百姓在社会生活交往中的信物。材料有金、银、铜、铁、玉、陶、石、琥珀、琉璃、骨角、竹木等。金属材料的玺印制作有铸、凿之分。玺印的形状和文字,以翻砂或拔蜡方法浇铸而成的为铸印;在铸好的印坯上,凿刻出文字的为凿印;其他材料的玺印,多用刀镌刻而成。玺印上的文字有朱文(印面文字凸起,又称阳文)和白文(印面文字凹入,又称阴文)两种。

在同一印面上也有朱文、白文相间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此外,有长方形(秦、汉时低级官吏使用长方形官印,其形状约为正方官印的一半,又名半通印)、圆形、椭圆形、曲尺形、三角形、葫芦形、柿蒂形、鼎形及不规则形等。玺印上端都有钮,并穿孔可佩带。印钮有坛钮、覆斗钮、瓦钮、鼻钮、龟钮、驼钮,以及豹辟邪等。

自汉代起以螭、龟、驼、等为印钮。以区分帝王百官。私印上的钮无定制,其钮式形制多样。玺印的使用方法一为封泥之法,二为濡朱之制。

封泥也称泥封,古代公私简牍大都书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封以胶泥,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也常用此法,这封钤盖有印章的泥块称为封泥。其法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代。后简牍易为纸帛,出现玺印用红或其他颜色的印色钤印在书牒上,即濡朱之制。

上一篇: 下一篇:宣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