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87页(330字)

指素菜和非动物原料(蛋、奶除外)烹制的菜。

其兴盛发展与佛教有关。佛教本无吃素戒律,自释迦牟尼弟子提婆达多提倡素食,传入中国后,为汉族信徒所接受。

自此入寺吃素成为佛教教规。

素食之风盛于南朝梁,贾思勰《齐民要术》有素食专章,初僧尼素食仅限于寺院内部,或做佛事人家招待僧尼进用。

后寺院兼营素食,奉于朝山进香的施主、香客,并逐渐扩大到市肆和宫廷,形成寺院素菜、官廷素菜、民间素菜三大流派。宋代汴京、临安肆上已有素食店,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所载傍林鲜、玉灌肠、东坡豆腐等,均为具有特色的素菜。

素食忌用动物性原料和韭、葱、蒜等植物原料。名菜有罗汉斋、鼎湖上素、素翅、酿扒竹笋及八宝、糖醋鱼、炒毛蟹、油烤虾等仿荤形菜点。

上一篇:清真菜 下一篇:江苏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