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实性
书籍:社会历史观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3页(689字)
即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相对。
指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客观存在的人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在马克思以前,各式各样的人性学说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例如黑格尔虽然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他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费尔巴哈虽然揭露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的秘密,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
鲍威尔、施蒂纳等人把现实的人变成了抽象的观念,把处在现实交往中的现实的人创造的经验关系虚构为“人”这一概念的启示。所有这些观点,都是认为精神本质支配着人的一切活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都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围。
它们所说的人,都是抽象的人。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前提出发,认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从他们的物质活动,从他们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正是从人的现实性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着名论断。
上一篇:人的历史性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