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异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7页(2123字)

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唯心史观。

这认为有一种抽象的完美的、自由的人性;历史是一个由人性异化到人性复归的过程。

这种思想渊源于异化说。在黑格尔把异化一词当作一个哲学范畴来应用时,曾认为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是一切存在的本质;整个物质世界(包括人自身在内)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或异化;所以,他说,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全部人类历史,就是绝对理念通过人这个工具而实现的自我认识的发展史。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异化说的唯心主义本质,并把它改造成了他人本主义哲学中的范畴时,明确提出了人性异化的思想。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所谓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不过是脱离了具体的人而独立化了、对象化了的人的精神。所以在他看来,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化了的神学。因为,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就是人的理性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或者说,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即异化。

所以,人和神的对立是一种虚幻的对立,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个体之间的对立;人对上帝的崇拜,其实是人对自身的崇拜。不过他又认为,这种对象化和异化,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历史只不过是人类人性化的过程;对于人最初的和最接近的东西乃是最后的和最远的东西。人借助于对象化来表示自己的本质,人在开始把这个本质看为自己的本质之前,先把它看做与自己有别的、超越于自身的本质”,即属神的本质。

因此,“人类的各个时期的彼此不同,仅仅是由于宗教上的变迁”。这就是把历史的发展看作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的一种典型看法。在费尔巴哈看来,这种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都是通过宗教来实现的,所以,他虽然批判了有神的宗教,却又提倡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即爱的宗教。

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阶段,马克思也曾受到过这种人性异化说的影响。他曾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使劳动产生了异化。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成了一种异化的、压迫劳动者的力量。共产主义正是对这种异化劳动的扬弃。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他从这种异化劳动中,不仅看到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而且看到了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所以会暂时接受这种人性异化的思想,是因为他虽然看出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还没有进而形成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只有这一科学概念,才使我们有可能发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异化思想。他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同上书,第3卷第3页)。从而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彻底唯物主义思想。

人性异化这种唯心史观,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颇有市场。

例如,埃里希·弗罗姆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认为,为具体了解整个人类历史是自我异化的发展史,应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类型的自我异化了的人的特征。他把这种自我异化了的人的性格倾向,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接受的、贮藏的、征服的和市场的倾向。他认为,第四种倾向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

在这个社会里,人像物一样无所谓自己,丧失了自我意识。例如,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但在当代资本主义中,消费本身成了目的。

我们所以要占有那些东西,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而仅仅是为了占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体验到的自己,就像市场上的一个物(商品)。

所以,当代资本主义是与人的本性背道而驰的。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他认为,靠马克思主义不行。因为,它只强调经济的和政治的变革,忽视了内心的变革。实际上,他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相类似,认为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首先不是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的改造,而是“意识革命”(“本能革命”)。这就是说,虽然他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方面,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人性异化的思想,使他仍然存有能超出唯心史观。

他在谈到西方社会有没有希望时说:“希望是有的,出路就在于人要认清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人的苦难是由于缺少爱引起的,从苦难中将会滋长出对爱的新的和强烈的冲动,而这就是对生命的渴望。”

分享到: